摩洛哥旅行家700年前三进泉州港 刺桐城当年风貌尽在其笔下

※发布时间:2015-10-24 21:29:3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泉州海交馆伊斯兰馆外的伊本·白图泰立像

  东南网7月3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文/图)泉州和泉州人的命运,与大海息息相关。一部中国海外交通史,是如何垂青一座偏居东南一隅的城市的呢?这里绵长千年的故事恐怕讲都讲不完。最近阿拉伯语资深翻译、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的学者李光斌,为海都记者发来一篇长达两万余字的论文——《伊本·白图泰泉州行》。我们不妨在他的下,看看距今近700年前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眼中的刺桐城风貌。

  伊本·白图泰可谓是古代的旅游“达人”。28年内,他周游了28个国度,足迹遍及亚非欧。他1346年至1347年访问了泉州,曾经三进三出刺桐城。

  刺桐“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城,以生产锦缎而闻名,并以城名命名叫刺桐锦。这种锦缎比行在缎和大都锦更好”。乘船到达刺桐港之后,伊本·白图泰开始不吝以华丽的词藻描述他所看到的国际海港。在他的《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提到:“我看到港内有上百条大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他认为“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港在那时曾与9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泉州海外交通的发达,吸引了很多的外国人定居在这里。一方面,“市井十洲人”将他们的和习俗留在了泉州;另一方面,中国的许多商人、官员、学者都从这里走出去,到世界各地经商、出洋求学。在伊本·白图泰到访中国时,中国大旅行家汪大渊已经第二次访问摩洛哥归来七年之久,他也是从泉州出海,经海上丝绸之、陆上丝绸之到达摩洛哥的。还有明代的郑和,曾经率船队到泉州,在九日山祈风后出发的。

  时至今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藏有多达400余件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书写的墓碑和墓盖石,这些石刻都是研究海交史和中外友好关系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