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黔西南小城竟藏着东方卡萨布兰卡

※发布时间:2017-9-10 1:17:2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人文地理摄影师+旅行撰稿人+编辑+自驾狂人+VR摄影师。成功完成自驾北极&自驾穿越欧亚两万公里(从巴黎到扎黑丹)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酒馆……”放在今天,这只能算是文艺青年在酒吧撩妹的套对白,而在1942年的二战背景下,这句台词造就了一段流传多年的浪漫爱情故事。

  如果里克和伊尔莎一同乘机远走,那么卡萨布兰卡只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当他转身卡萨布兰卡的深夜,便已然是一个孤独落寞的英雄。战争年代,个体的儿女情长早已被动荡的时代和肩负的无声湮没,有难以成全的爱情,也有必须奔赴的战场。

  这个故事发生在耳熟能详的卡萨布兰卡,在这个如今已经改名为达尔贝达的摩洛哥历史名城里,到处是新的街道和景象,以至于找不到一点想象中的二战时期老城旧貌。然而在相隔万里之遥的中国黔西南,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东方卡萨布兰卡”——晴隆,至今还能找到曾经发生过无数故事的二战遗迹。

  抗战时期,自武汉沦陷后,中国几乎失去所有沿海港口和工业城市,云南贵州成为抗战后方,为前线提供大量来自海外华人和盟国的军事经济物资援助。这些宝贵的物资通过史迪威公和驼峰航线运抵达昆明后,再用大卡车分载,经贵州送抵前线和重庆,而这条运输大动脉必然途经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黔西南晴隆县的24道拐。

  1942年,美国公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入驻晴隆,为整修24道拐的工程驻扎在沙子岭,这个西南边陲的小县城里随之建起了空军招待所、太平洋旅社,甚至还有了当地人从没见过的咖啡馆。

  如今的晴隆,当年美国人驻军的遗迹比比皆是。晴隆县南街水箐门,是原美军临时汽修场和加油站所在之地,如今改为县石油公司的仓库。1944年设立的美国陆军车站是美国援华盟军建在晴隆的重要中转站,其驻地在城南街,当年出入这个车站须持通行证,这些历史文物至今保存在县档案室里。

  听当地人说在沙子镇普晴林场里,有个规模颇大的美军加油站,一下就吊起了我的“胃口”。按着标的,车子在林场里弯弯绕绕,不经意间,几个瞭望塔出现在我们面前,开近了才发现,眼前的这个“加油站”完全是一个游戏《三角洲部队》里设施齐全的军事。

  被森严的环绕,大门上方除了美国的白头鹰国徽,还印有斑驳的“US ARMY GAS STATION AT 24TH TURN ON CHINA-BURMA HIGHWAY”(美军滇缅公24拐加油站)。抗战时期美国人在晴隆修建的这个加油站曾是中美联军重要的补给站之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滇缅公上行驶的军用车辆都要在此补给油料。

  大门外竖着木质标,标示出的云南驿、楚雄、昆明等地名,都是抗战生命运输线“史廸威公”上的重要节点。步入大门,正中是四个锈迹斑斑的储油罐,周围则散落着瞭望塔、军车、水塔、篮球架和几座营房。我绕过油罐,走进一座敞着门的木结构营房,里面的三个房间展示的是援华美军驻晴隆1880工兵营地的办公室和会议室。

  屋子里除了两个美人的蜡像,还有复古而逼真的陈设。金牛座虽然总被别人挤兑贪吃爱财,但我们也有优点的好伐!比如说注重审美和讲究质感,我必须不谦虚地承认这点。此刻我眼前就摆满了好看又十足年代感的老物件——电话、铝饭盒、手电筒、望远镜、、老照片、二战海报、通讯甚至还有当年的烟盒和酒瓶,细腻地还原了当年营地里真实的生活气息。既然带不走买不到,我只能把每一件都仔细地拍了下来。

  旁边有游客穿上了“”服装,正在手握道具拍照留念,把我从七十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拽回了现实。没错,美军加油站的细节还原让人如同亲临战争现场,但我们眼前看到的其实是为拍摄抗战剧《二十四道拐》所修建的实景,剧拍完之后,这里就留下成为游客的好去处。

  离开美军加油站之前,我看到大门内侧还写着一行英文——“We Fight For Freedom”。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当年美国援华军人身体力行,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的价值观。据美军记录,仅修筑史迪威公中507英里长的利多段,了1133名美国工兵,意味着一英里有两个墓碑。而以航程闻名的“驼峰航线名美军机组人员长眠于高山幽谷之中。

  从美军加油站前往24道拐,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快开到目的地时,我隔着车窗发现公脚下的山谷里,一栋栋黄墙红瓦的斜屋顶小洋楼掩映在一片绿野中,十分惹眼。于是赶紧招呼同伴停车,抄起相机包就冲下车去拍照。

  站在公边用长焦镜头一看,我才发现这个村落不只有小洋楼,在村外一角,还整齐地停着9辆军绿色的大卡车。既然已经被勾起了好奇心,我们临时决定在上24道拐之前,先去这里探个究竟。

  公在绕进村子之前,先进入眼帘的就是那9辆巨大的卡车,透过卡车车厢上的窗户,能看到里面的床和电视——原来每辆卡车的车厢都是一个房间,这9辆“卡车”加起来就是一个别具一格的酒店。

  仔细端详,这些“卡车”的外形是比照着二战期间美式GMC军用十卡车来建造的,车身钢结构,车厢的篷布部分则用混凝土替代。驾驶室相当于房间的门廊,沿着台阶去,打开玻璃门就可以进入“车厢”内的房间了。我是典型的爱享受、喜欢舒适体验的金牛座,当下就决定今晚住这里,然而被告知因为房间少所以很早就订满了,只能徒呼奈何。

  这个军用卡车式酒店连同盖满小洋楼的村子当年也曾是美军的驻地,美国工兵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撤离。美军撤走后,人们把这里称为“史迪威小镇”。最近这几年,这里也以美式乡村的模式进行重新打造。听当地村民说,除了军用卡车式酒店,小镇还要建、飞机式咖啡厅和油罐式餐厅。

  小镇池塘边的木栈道上,两个当地的孩子在玩钓鱼的游戏,池塘里一群鹅排着队穿过草从……中式田园风情混搭着美式乡村风格的建筑,四下里一派怡然和睦的景象。不要说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即使是当地人,此刻恐怕也很难回想起,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与战争、与日寇、与盟友有关的尘封往事。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