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导演贾木许曾经借着片中角色之口说出一段在我看来极浪漫的话,也许这就是一部分人的答案:
“我喜欢老电影,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样子,三十年代、五十年代、甚至一百年前,你可以欣赏到那时候的服饰、电话、火车、人们吸烟的方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细节。
海报出自传奇电影海报设计师Bill Gold之手,以蒙太奇的拼接形式细致地描绘出人物肖像,顺滑漂亮的手写体辅以吸睛的大红色,为这部黑白片的卖相增色不少。除了卡萨布兰卡外,香饽饽Bill Gold也被希区柯克、库布里克、雷德利·斯科特等知名导演抢着点名。
海报很完整地保留了整部歌舞片的律动感——不论是人物肖像或是字体处理,都是活的。明媚的色彩间接向观众透露出电影基调,颇有些后印象主义的味道。
两个有趣的点——引号的大量使用违反了所谓show dont tell原则;华丽却精致好看的维多利亚与爱德华风格。
浓浓的Saul Bass风格——简洁的色彩搭配、故意弄花的印刷字体、将主角变成可重复的平面基本图案。虽然这报压根儿不是Saul Bass设计的。
这张竟带着点日和风的海报,由Bob Peak操刀完成。Peak前期典型的风格——运用色块与营造渗色感,也展露无遗。之后他还为不少商业电影做过经典的海报,诸如《超人》、《现代录》、《007之海底城》、早期的《星际迷航》等。
主体部分的圆圈仿佛一个个的气泡,随着剧中歌舞上升、跳跃,这是一张自带旋律感与活力感的海报,也正好赶上了60年代后期维多利亚风格与爱德华风格的复兴热潮。插画师Howard Terpning还为《音乐之声》、《日瓦戈医生》、《阿拉伯的劳伦斯》等电影设计了海报。
Jon Voight和Dustin Hoffman的黑白剧照加上酸味儿浓厚的无衬线字体,这报后就在反主流文化的后嬉皮士中广为。
20世纪60年代后期,彩色照片开始慢慢普及开来,越来越多海报开始以剧照代替插图。而这报选择的剧照定格了代表性的瞬间,却也了常规——嫌疑犯作为画面主体而英雄尾随其后,这在如今的警匪片海报中已经很难看到。
两个亮点——初始版海报借鉴了由美国日裔设计师S. Neil Fujita设计的原版图书封面上的木偶标志;特别设计的极细衬线字体成为画面构成的重要元素。
反英雄主角Randle McMurphy 占据海报主体并没有什么奇怪,他的表情神态极为到位地表现了影片主题——、的美国。身后手绘的简易与挂锁,直截了当地隐喻着什么。
导演Milos Forman找来儿童绘本作者Peter Sis,请他创造一个看似由莫扎特的对手萨里埃利一手主导的扭曲世界。不论是古欧式字体Garamond还是迷人的氛围,你可能也说不上原因,但它确实吸引人。
不能指望一报塞得下整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于是导演Robert Zemeckis 决定将海报留白处理。值得玩味的空白与被预埋的细节,给予观众的是想象与回味的空间。海报的配色似乎又碰巧透露了些什么。
海报延续了影片片头的动态打字机风格,这实则是向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致敬,后者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使用过相同的手法。
海报由三位扮演主角喀戎不同年龄段的演员组成,图像高饱和度的蓝紫色让影片在茫茫片海中脱颖而出。
翻看电影老海报也是件很好玩的事情,那时候啥啥全凭着手绘,没什么捷径可走,仿佛隔着屏幕就能闻见油墨香。这六十多年来的海报,不仅只是一部部片子的缩影,也不仅是设计师们参考学习的模板,它们还为你我打开了一扇直接观察、贴近、触摸那些过往岁月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