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支持,由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南京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主办,由江苏文化产业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承办,由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紫清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大学MDiCI教育中心协办的省社科联2024年度社科学术主题活动——2024年第四届文化产业学术年会人文经济学理论前沿与实践探寻专题论坛在南京举行。
论坛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副院长周锦主持,各专家学者围绕“人文经济学理论前沿与实践探寻”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索人文经济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黄隽认为人文经济以人为中心指的是文化赋能的人民性,提出两个重点,一方面是科技,数字技术使得文化转变为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文化的普惠;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应老百姓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由“学”入手,提出应当将人文经济学作为一个的学科来看待,构建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需要回溯人文与经济的关系,系统梳理人文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此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来研究人文经济学研究,应当围绕城市发展来展开。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张冠文从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的文化产业学科调整历史切入,指出高校学科管理对文化产业专业发展存在较大影响。回望学成为一级学科的历程,她认为文化产业应当成为一个交叉学科的门类出现在国家培养目录中,建构学科的性,从而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波总结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在学科发展、理论框架构建、文化赋能等方面存在困难,并提出,第一,构建统一的理论概念,凝练基础的概念和学术范式。第二,学科门类,提出尝试建立一级学科“文化学”,在此基础上设立文化经济学、文化管理学、文化社会学等二级学科,彼此之间进行对话。第三,青年人才培养,为人文经济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第四,适应国家战略,构建中国学者自有的学科体系和框架结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创意常务副主任郭新茹提出文化产业是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特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文化产业快速成长。
《艺术百家》主编张超指出人文经济分为经济人文化和人文经济化,认为经济人文化应当以人为本、人性化发展,而经济人文化主要集中于文化资源的经济化等方向,并列举上海东方明珠文创和南京“金陵三宝”等创意经济案例,苏州园林与昆曲《浮生六记》结合、无锡拈花湾小镇等旅游演艺案例来说明经济人文化的典型业态。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忠从人文经济学视域下解读文化产业,指出:第一,人文经济学理清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第二,人文经济学为文化产业贡献了独特的分析模型和理论基础。第三,人文经济学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人文性的视角。
《江海学刊》副主编战炤磊基于经济学假设将人文经济学分为人性假设、资源要素、目标约束三个维度来解读,指出人文经济学能够有效克服经济人假设的弊端,且人文要素同时存在于投入端和产出端,人文经济学的决策函数实际上追求的是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
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强调应明确人文经济学的标准、概念和范围界定,避免不同学科对人文经济学的界定产生歧义。同时,在现代化视域下研究人文经济学应当与传统人文经济理论有所区分、有所超越。并且,指出探讨人文经济化的径时应关注人文资源如何有效为文化资本。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陈能军认为人文经济学发展要把握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科学性层面应注重量化计量统计,人文性层面应融入社会文化要素。同时,考虑动态性与稳定性结合,不宜太过泛化人文经济学研究,应明确统一的效度、信度。
南京市社科院文化发展研究所所长谭志云指出应关注学科背后的和价值转向,并研究文化和经济在当前发展中的规律,以及怎样指导实践。此外,人文经济学理论阐释的同时应当结合案例库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华东大学学院副院长胡慧源从学说的角度来解读人文经济学。第一,文化经济学是人文经济学的内核;第二,应关注人的发展,从城市经济学和经济学等角度研究人文经济学;第三,从公共经济学出发,强调对于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