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7-10-5 4:23:2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近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经济现象。我国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为代表的世界级经济发展区域。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来源于经济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推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区位特征;二是具有特殊的经济优势;三是具有极大的性。

  区域经济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各地的高度重视,加上我国后地方必须大力发展本行政区域经济,以更好地满足甚至是填补当地公共财政需要的体制特色,促使各地都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法宝加以推广利用。最有代表性的是全国各地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等同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进行规划、实施。许多县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工业强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等口号,广泛招商引资,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力图在所有的行政县域范围内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并作为发展城乡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思和举措在某些方面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存在着许多发展误区和不切实际的目标追求,以至于招商引资中政策雷同、规划雷同、产业雷同的情形比比皆是。

  当前对县域经济比较流行的定义是:“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这一定义在现实中往往被理解为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中国所有的行政县域内都能发展区域经济;二是“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这不仅了区域经济必须具有区位优势的特点,只有少数地区才有可能形成区域经济的现实,而且将区域经济与本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混为一谈,忽视了区域经济必须具有专业性的产业规模,或产业协同与集聚后的规模优势。

  可以说,没有成功的就没有成功的区域经济。但是,的作用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提供便利的发展条件,任何的发展或人为的设计,反而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我国的体制特色,地方对当地经济干预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很大,各级作为市场调控主体,往往热衷于用行政规划来设计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喜欢研究和采取行政经济策略,忽视经济规律的调节作用和市场引导手段,甚至画地为牢,互相和牵制,形成区域分割现象。

  我国的财政体制基本上是要求各地自己解决本区域的公共财政来源。因此,各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原动力,来源于能更好地解决本地财政问题。在这一刚性压力下,各地发展区域经济的目标转变为能否为本地增加财政收入,以至于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经济、什么手段,只要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就都引进、都允许、都推广。这造成一些地方有产业、没关联,形不成规模经济,经济秩序混乱,甚至鼓励和地下违法经济与收费、罚款经济存在,根本实现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经济性要求。

  大力发展和逐步形成大的甚至是世界级的区域经济,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推动城市化进程,而且可以形成区位经济优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产业发展先导。

  一要以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核心,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研究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经济关联要求,在承认区域经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努力提高区域经济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能力,降低经济体营运的成本,减少行政区划带来的市场分割和规制障碍,妥善处理好区域经济差异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要紧紧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市场、产业、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机遇。不断优化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培育和提升职业技术和专业服务人员素质,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规模效应、能储存、运输成本低的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努力在全球性的产业链和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要以都市圈和城市群经济为主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着力发展以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城市为主体、周边城市专业布局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落,建立多层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都市圈或城市群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消除行政区域间的阻碍和分割,着力营造城市间无差异化的经济运行条件,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