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阅读厅丨夏斌:《危机中的中国思考

※发布时间:2018-2-10 7:17:0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危机虽然过去,但它对全球经济造成的阴影却远未消逝。现在中国经济与社会中积累了大量的矛盾,是危机和转型在赛跑,而且给我们留下的时间并不多。中国该如何举措?《危机中的中国思考(上):华尔街今夜无眠》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论文和在不同场合的、实录,其中部分内容更是首次公开发表。书中内容融经济理论、热点问题、政策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危机中的中国思考(上):华尔街今夜无眠》记录了在危机 前、危机中、危机后,对中国经济现实与未来的一系列深度思考与国策建 议,闪烁着智慧的,彰显了和前瞻的力量。要解决多年积累的大 量经济问题,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已经很难。必须从社会、经济、 三个方面统筹考虑,作长期安排。《危机中的中国思考(上华尔街今夜无眠)》作者认为,当前主要应抓三件事:第一,党的,让百姓拥 护,巩固执政基础;第二,把已做大的P蛋糕向穷人倾斜切一块,在稳定 的同时,提高消费;第三,只争朝夕抓,只有真正加快,才 是解决各种长期问题的唯一出。

  我在2003年给他人一书写序时曾说过:“人们多称经济学是‘显学’,是人文科学的‘皇冠,。翻阋《汉 语大词典》,显学是指著名的学说、学问。《韩非子·显学》所栽:‘世之显学,儒、墨也。’古希腊的Philosophia(哲学)一词,意即爱智 慧。马克思主义概括,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和人类思维的最高概括与总结。古人也称:‘知人则哲。,由 此一系列看来,难道哲学不比经济学还‘显’?金融大鳄乔治·索 罗斯在市场、现代经济学与经济社会的《社 会——全球资本主义》一书‘导言’中,开明义说道,‘这是一 本实践的哲学著作’,‘涵盖许多层面:哲学的和实践的,公共的和 个人的’。看来,一个熟谙市场经济的索罗斯,欲透彻地解释经济 社会,仍想求助于哲学的思考。还曾记得,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学大 师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所以我想,称经济学为显学 的,肯定是出于经济学家或爱好经济学的学者口中、笔下,也许哲 学家、史学家等只是不计较而已。” 同时又曾说:“从事于经世济用之学的经济学者,基本可分三类:一是理论 经济学者——专攻原创经济学。假定前提,数学推导,创新理论; 二是政策经济学者——参考理论,根据脚下踩的国土现状,研制制 度、政策;三是‘飞机场式’的经济学者(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经济 学作品大体分三类,即希腊书信式、动态报道式和飞机场式),其经 济学作品多是用经济学最佳兜售者语言写成,此类书大多在飞机 场销售(当然也包括宾馆、书亭)。这三类经济学者,社会都需要。恐怕在我们所处的伟大的、特殊的转轨时期,政策经济学者更为重 要。因为我始终认为,体现经济学的学问,其基本规则是唯一的。我们这一代大多数经济学者的,恐怕多是研究如何逐步‘转 轨’、‘过渡’,研制一定的制度、政策,使我们的经济和体制去最大 限度地贴近、发挥唯一的‘基本规则’功能。原创经济学者很重要,但那是凤毛麟角,规则不可能不断涌现,不断被人发现。飞机场式 学者也重要,要让‘显学’能经世、能济用,社会缺不了他们。然而,一个经济学者一般从事其中一项或两项,当然不乏三项兼而有之 者也存在。但要视精力、阅历和相关知识了。” 今天,作为一个研究经济政策的经济学者,写一篇文章、作一 次,我更在乎以下三点:第一,要会发现问题。即思想要敏锐,能见微知著,察于青萍 之末,善于捕捉经济运行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而且,在重大问题 和矛盾的发现和思想、观点的形成中,重要的,不是在某一问题上,自己曾说过没有,说了多少,而是什么时候说的,是不是最先去发 现,最先去说的。是独特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还是鹦鹉学舌,或 受人,再作补充延伸、详细描述?这至关重要。因为要做一个 出色的政策研究者,必须善于发现新问题,学会洞察历史新趋势、新特征,在旁人还对一经济现象习以为常时,能及时、果断地提出 现象背后的问题实质,这对需要前瞻性决策之人而言,是最大的。

  《危机中的中国思考(下卷):中国未来何处去》记录了在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对中国经济现实与未来的一系列深度思考与国策,闪烁着智慧的,彰显了和前瞻的力量。要解决多年积累的大量经济问题,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已经很难。必须从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统筹考虑,作长期安排。《危机中的中国思考(下卷):中国未来何处去》作者认为,当前主要应抓三件事:第一,党的,让百姓,巩固执政基础;第二,把已做大的P蛋糕向穷人倾斜切一块,在稳定的同时,提高消费;第三,只争朝夕抓,只有真正加快,才是解决各种长期问题的唯一出。

  夏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经济学家50人论坛”,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银行家》编委会主任,上海、等多个省市特聘专家、顾问,中国数所大学及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并购公会首席经济学家。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证监会交易部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负责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著有《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货币供应量不宜作为货币调控的唯一目标》、《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关于中国30年渐进理论框架的认识》等,曾主编《金融知识百科全书·中国金融理论部分》(1991年)、《证券大辞典》(1994年),出版《金融控股公司研究》(2001年)、《转轨时期中国金融问题研究》(2001年)、中国金融战略2020(2011年)、《十问中国金融未来》(2011年),翻译《日本的化和金融革新》(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