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人文学科名校考博——如何凸显你的科研能力

※发布时间:2018-3-5 16:35:26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老师简介:静静学姐,今年应届考上某知名高校博士,熟悉博士研究生招考机制与套的老司机。论文与翻译发表若干,译著《伟大的绘画》,目前参与大学的项目。

  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人文学科在申请985名校博士研究生时的一些经验,主题是在申请的过程中,如何凸显你的科研能力。

  先做一下简单的介绍。我今年是同时报考了三所博士招生院校,最终被国美录取。说一下我在申请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递交材料里面有一个是英语水平证明,我提交的六级成绩是大一时考的,但六级成绩有效期是五年,所以这个成绩交上去之后,那边可能是审核的人没注意就混过去了,给了我一个通过,但是浙大那边就没过。

  但是浙大的英语成绩并不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英语成绩的话,可以参加浙大的英语统考,过了的话就可以参加复试了。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英语成绩要提前准备好,不要到时候来不及了。我还有同学把六级的成绩单弄丢了的,千万别犯这样的错误。

  那么大家都看到了,我是对哲学和艺术理论这两块比较熟悉,所以如果课后有一些专业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下,或者以后有别的机会的话也可以专门给大家讲讲。

  上半部分我们首先讲讲怎么择校。还有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到底怎么有效地联系导师的问题,给导师写邮件应该说些什么,什么是不该说的,怎么才能知道导师到底对我有没有兴趣。

  下半部分我会着重为大家解读审核制。审核制这两年逐渐在985院校中开始普及,是一个大趋势。然后分析一下,笔试面试的技巧。我的任务就是给大家预先排除一些你可能存在的盲点或是误区,让你尽可能是全副武装地考博这个战场。

  首先大家要明确考博这门考试的性质,它是竞争型而不是通过型的,这个是指导方针。考985院校竞争非常大,一定要能够脱颖而出。

  所以个人很不跨学科报考。除非你的专业本身就是一些交叉学科,比如哲学,或者思想史一类的专业。因为考研的时候跨考,你跟本专业的差距还不是太大,而且还有这门公共课,但如果考博时再跨考,就是跟学了七年专业的人在竞争了。

  考博的题目综合性非常强,不是把知识点都背了就能够回答的,需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单独考某一个概念、名词解释这样的题几乎没有。比如上海大学艺术理论,有一道题,空间观,要求从平时的阅读中,还有对艺术作品的观看中自己梳理出一个空间观的脉络来。

  再比如国美考海德格尔的思想,题目是他一部著作里的一句话的解释,所以对原著不熟悉很难回答好。还有今年哲学系,考柏拉图《美诺篇》美诺悖论,结合文本谈理解。

  考研考察的是学科基础,考察最基本的学科背景掌握的是否全面,这个可以靠背教材、背概论、背知识点来应对,但是考博是考察对专业的把握是否深入。尤其是985院校,导师出题一般比较云波诡谲。这三个例子是相对有难度的,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正常一些的题。所以在这里大家不要盲目跨考,除非有相当积累。

  一般导师都会主观上更愿意要本专业,不愿意要外系的。前两年哲学系招生,有个北大外系的就没有被录取。这样说可能会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但我只是把事实的严峻程度告诉大家,如果真的有决心,就要花十二分的努力来应对。

  读博实际上是师傅收徒弟,虽然有上分数线的前提,但是收不收你导师是有决定权的。很多时候,笔试成绩出来之后,导师心里要谁不要谁已经有数了,想要你,面试就给你打一个比较高的分数。所以联系导师真的特别重要,不联系导师,导师对你根本不了解,不能只靠面试十几分钟。

  导师也想招一个自己喜欢的学生,这样以后相处起来,比如给自己做助教也会比较愉悦。当然还有跟导师的研究数合不合拍这些问题。比如大学哲学系某教授,特别喜欢纠结一个词的翻译,哲学基本概念being通常翻译成存在,但是他就一定要强调应该翻译成“是”,这就属于研究数和学术观点上的差异。

  这两年的一个大趋势,985院校开始缩减在职博士的名额,意味着边工作边读博的希望越来越小了。今年浙大已明确不招在职博士了。这个政策和审核制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更加强调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考博可以同时报考多个院校,大家根据自己的能力、精力,报两到三个。应届生比较忙,最多报两个,在家备考的童鞋可以多报几个。尤其是审核制,如果没有审核必过的信心,干脆多报几个学校,材料都差不多。

  考试还是要以一个学校为主,毕竟考试科目和参考书不会完全一样,要有一个重点攻克对象,尽量选择考试科目相同,参考书目相近的学校。考博的时间很多都是冲突的,比如整个上海学校的时间都是同一天,一方面学生是可以报多个学校,但是校方会想办法你的,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报不同地区的学校了,也就增加了很多困难。

  可以提前多报几个名,等日期确定了再抉择。至于报考的专业,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因为博士的专业已经非常细化,研究方向不同,考的东西也就不同。尤其是在没有指定参考书的情况下,光凭研究方向的名称不好判断具体情况,比如中国思想与绘画,中国绘画研究,乍看之下差不多,一定要了解清楚。

  由于中国目前学科建制的发展情况,一些新兴学科,或者艺术理论这样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里。如果这个学校没有艺术学院,可能就会在文学院里的文艺学方向,浙大,在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或者是哲学系里会有一个比如佛教艺术这样的专业,都是不查不知道的。

  有志于学术研究,两类导师适合你。第一类,学界大腕,通常会有排队情况,要跟老师有长时间的接触。第二类,青年才俊,年轻一代中比较有学术作为的,这样的老师通常还会对你有更多的指导,在带学生上也会更加有热情。而且这类老师通常是大腕的直系学生,或是由大腕引进,所以其实是同一个圈子。

  想要获得出国的机会。其实像985院校出国机会都常多的,自己联系就可以。尤其是像北大基本每个学生都会出去交换。不过通常来讲,院系领导的学生,会更容易一些。

  没有什么特别追求,条件一般,仅仅就是想读个博士,报个没什么名气的导师,这样竞争不会那么大。而且特别提醒一下,千万不要寄希望于调剂,除非是很幸运,否则基本没戏。

  报考导师,最起码的准备工作是了解导师目前的研究动向,以及导师都写过什么专著。因为老师出题,面试时可能会问的问题,都可能跟他的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相关。

  有些导师,直接把他的研究方法,研究思作为自己带学生的研究方向,比如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老师,专业方向“经典与解释,中国近现代哲学”。如果对老师不够了解,经典与解释到底是嘛意思?除非你看了他的书,知道这个是他所的研究方法。他在出题时,肯定也是按照这个思来出的。

  取消985,211的事情。这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就是一些学校一般,但是专业强势的地方应该变得更加可取了。尤其是想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到了博士阶段导师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像哲学界,邓晓芒和陈嘉映,一个在华中科技一个在首师大。如果想在学术圈发展的话,这种学校也是可取的。多方报考的话,可以报一个这样的学校保底。

  特别在意毕业去向的同学,地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仅要看学校的专业强不强,还要看学校所在的地域能不能提供你这个专业的就业机会。

  联系导师要趁早,现在已经可以开始联系,尤其是报名比较早的学校,赶紧行动起来。如果今年的专业目录还没出,参考去年的。这个事情不要拖,大家心里要明确,联系导师,不管是审核制还是普通招考都常重要的环节。

  如果在同一个城市的话,肯定要去拜访,甚至可以听一听老师开的研究生课。不要给导师送礼,不仅没用,还可能起到反效果。

  学校是一个联系老师的机会,结束之后就可以跟老师聊聊,日后跟老师写邮件就可以提到曾经听过老师的,马上就会对你有印象了。有考博打算的同学要积极听,参与学术会议。

  不能面谈也没关系,大多数考生都还是邮件联系。老师邮箱都能问到,搜索,托人问,百度,知乎……一开始可以电话联系一下,后面最好就是邮件沟通,这样可以把你的想法说的清楚一些。比如第一封邮件,主要表达两个主题,首先表达报考愿望,然后介绍自己的能力。等着看导师初步态度。

  一开始可以笼统问一下,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老师能不能提示一下,这个其实就是看一下老师的基本态度,对你的初步印象,不会给你说太多东西。

  如果没有指定参考书的话,一定要问下老师有没有推荐的书,给了指定参考书也可以问问,参考书之外老师有没有推荐的。

  如果在跟老师相关的研究领域当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或是在阅读老师的专著中产生一些问题可以跟老师请教,学术探讨,但是不要问那种比较大的问题,比如老师对俄罗斯艺术有什么看法?什么是哲学?会觉得你特别幼稚,也没空回答你这种问题。但是可以跟老师谈一下自己想做的研究,问问老师的意见。再比如想要研究古波斯文化,怎么学习古典语言等等。

  报考您竞争是不是很激烈?这是一个委婉的问法。但如果还没问,老师就告诉你,竞争很激烈啊,那很有可能就是对你不太看好。也可以比较直白地问老师,您今年是不是已经有了比较合适的,中意的人选。当然老师不一定告诉你,只是问问也无妨,万一能问出点什么来呢。

  往年试题,这种问题据我所知,还没听说过有哪个考生问过老师,所以你问了应该就会有点尴尬,老师可能会觉得这个学生挺大胆的,所以不要一上来就问,至少也是沟通了一段时间的。

  如果脸皮够厚,老师也特别好说话,其实也是可以问的,但老师很可能回答,我不知道不是我出题,虽然就是他出题。这个自己斟酌。交流的比较多了,老师觉得你不错的话,有的老师自己就会告诉你往年试题了,或者把自己的博士生介绍给你,你有什么问题跟师兄师姐请教。

  考试范围和重点,问这个问题的学生倒有不少,但这个问题比较幼稚。比如考哲学,那老师就会说,范围就是哲学史啊,没有重点,什么都可能考。

  所以像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太有用,如果跟老师沟通比较多了,或者觉得老师对你比较有兴趣的话,还可以问一问吧,看看老师会不会告诉你吧。我的导师给我的回复:不必准备,真实发挥。

  关键还是要会判断老师的态度。因为博导每年都要招生,回答了太多这种问题,都有套。一开始接到邮件,都是一个欢迎报考。接下来联系老师都会态度很好。有些特别好的老师,如果他已经有了内定的人选的话,会好心提醒你一下,但是很多也都不会提醒。

  另外不要觉得导师对你态度很好很热情就很有希望,大多数老师都会表现的很外交,表面上都会很好很欢迎,所以不要掉以轻心,如果不是真的给你透露了什么信息,仅仅是态度热情的话,等于nothing,没什么实质意义。

  可能就是觉得你一般,还凑合,或者还有其他跟你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老师联系了,那么你们就靠自己的实力竞争吧。

  所以基本可以这样总结,如果老师仅仅对你态度好,没有用,但像之前说的,但凡说了一点比较负面的说法,比如一开始就提醒你竞争很大,很可能就是对你的专业基础表示不太信任,觉得你竞争力不够。

  还有就是向你其它的专业或老师,这种也是委婉地表示不欢迎。比如导师两边兼职,武汉大学的教授,在南京大学有一个博士的名额。我同学在联系的时候,说想报考南大,但是教授回复,报考武大那边,因为武大那边的名额比较多,然而还是报了南大,果然复试没录。

  像这样的说法其实已经都比较明显了,很可能南大这边录取的这个同学,是导师特别想要的,已经给他内定了。所以自己要多个心眼,要学会判断老师的措辞,因为老师一般都是各种欢迎报考,但凡给你多说一点负面的内容,基本就是委婉地告诉你,希望不是很大,但是更多的也不方便说了,自己吧。

  博士阶段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比较紧密了,老师也都很希望能够招到好的学生,所以如果你的确很优秀的话,就放心大胆地多跟老师交流,老师不会嫌你烦的。而且一定是会偏向跟自己联系比较多的学生,因为面试的时候,你无法自己一定能在15到30分钟的面试时间发挥的非常出色,所以如果有一个平时的印象分的话,会有一定加分的。为什么我可以直接放弃了两个学校的复试,其实就是因为我联系导师比较成功,导师明确表露了招我的意思。

  如果同学校同专业有两个博导,可以同时联系他们,但要注意措辞。不要一开始显得老师我就是想做你的学生,结果最后一声不吭地报考了另一个导师,就不太好了。

  总而言之,联系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你提前做出一个筛选,根据老师的回复,自己判断哪些是希望比较大的,就更加努力一点,哪些希望不大的,时间又冲突的,到时候就可以考虑放弃了。老师都不会明确你,所以要靠你自己在联系沟通中做出判断。

  还没实行多久,所以各个学校的政策都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而且很多学校只是部分院系在实行,每个院系的要求也都有不同,有的中国哲学方向不要求外语成绩。研一研二的同学,可能你目前想考的学校还没实行起来,但没准等你考的时候就实行了。

  第一种,审核与考试并存。先递交材料,如果审核通过,就不用参加初试了,直接进入复试,如果不通过仍然可以参加初试,分数上线进入复试。像这种类型的审核制都常严格的,一般要求你的毕业院校至少有一个是985,并且有在c刊上发表的文章或是有比较显著的。

  这个对于一般的文科生都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大家可以看一下实行这种制度的同济大学,今年的审核结果,人文学科包括和外国语在内的考生几乎全军覆没。像山大是只有一些像长江学者这样的教授才有资格招审核制的学生,而要求直接就是学校必须211,在重要核心刊物上有发表。

  我山大同学考本校博士没听说过有谁是直接通过审核制考上的,所以这种类型如果能审核通过的话,一般都是已经工作了几年的老师,才会有发表和项目这些。

  第二种类型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方法,先审核再考试,审核不通过也就没机会了。这种审核相对来说比较宽松,一会我们详细地讲一下。

  一般来说,这三种类型都是免不了笔试的,即便审核通过了,复试时也还是有笔试,只不过第一种类型的复试笔试的题量会小一些。而第二种类型其实就是把初试和复试二合一了,提前刷掉了一批提交的材料比较一般的考生,这样招生的工作量也会减轻很多。

  再次提醒大家注意时间,每个学校网报和递交材料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今年是第一次实行审核制,直接把时间就定在9月了,所以有些比较拖沓的应届的同学,如果你的硕士论文还没有一个初步的架构的话,提交材料都很困难。

  所以审核制也是考查同学平时的一个学习状况,学习习惯,而不是最后考前突击的怎么样。如果想报,到现在还没联系导师就已经有点晚了,赶紧行动。如果想报多个学校可以自己做个时间表。

  针对的是第二种审核类型。通过比例每个学校不一样,最终录取人数和审核通过的人数1:3,一般不会超过这个比例,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下目标院校今年进入复试的人数和录取人数就能算出来了。所以这个比例并不高,还是存在很大竞争的。评分标准我按重要程度给大家列了出来。

  同样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发表。因为在硕士阶段有发表的同学还是凤毛麟角的,如果能有一两篇在比较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的话,基本也是会给你通过的,已经在科研单位工作了的人会比较占优势,但发表不是硬性,除非常严格的第一种审核类型,一般不要求必须有发表。比如学校举办了会议,可以写一篇会议综述发表在核心刊物。

  做翻译,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学术,评教职不算,但只要是跟专业相关的翻译,对于申请博士是算的。现在国内翻译事业如火如荼,很多博导都是很重视翻译这一块的,自己也都有翻译项目,像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刘小枫老师,他的学生必须做翻译,每个人一入学就领一本书的任务。

  如果前两条都不满足,那么接下来的每一条就都很重要了,一定要把每一条都尽力做到最好。第三点,博士研究计划,待会详细讲。外语成绩,平时的成绩,都是平时的努力结果。

  课程成绩,跟老师打招呼,说以后有用,要申请博士出国,会给你打高点。外语成绩已经提醒过大家了,不要跟我犯同样的错误。而且像北大是不认六级成绩的,只认雅思和托福,要么你就去参加北大自己的英语考试,这个第一期张老师应该已经讲了。

  硕士论文,应届生需要注意一下,起码绪论和第一章应该写完了。最好不要拖,因为有些学院可能要送外审,论文提交的时间会比较早,影响复习考试。我在递交材料的时候论文已经写完了,提交的全文。如果别人都提交了全文而你只有提纲……

  专家推荐信大家不用看的太严重,只要是真实有效,符合要求的就可以了:骑缝签名,密封,寄出地。不一定非要多牛逼的教授来推荐,主要还是看你自身的素质,就是前面那些材料,研究计划写的一团糟,推荐你的教授再牛逼有什么用呢。

  如果有研一的同学对于开题报告还不清楚怎么才能写好的话,顺便讲一下。很多学校在申请材料里就给了研究计划的表格,让你填写,如果没给也可以下载一下其他学校的表格来参考。

  选题。研究计划不是说你现在写了一个计划之后,博士期间就要按照这个计划来执行了,这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件事,所以现在选什么题来写都可以,只是完成一个申请的任务。

  我大家一定选一个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题目,而且最好是你之前已经做过的题目,或是跟你的硕士论文相关的也可以,就是你硕士论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而且这样也能体现出你整个学术思考的一个连贯性。

  或者是把你以前做过的课程作业拿出来,再调整一下,换一个比较适合博士研究的角度。这样你写出来的研究计划才是丰满的,资料也有,思也有。至于你对这个题目本身有没有兴趣,都没关系,你要做的只是写出一份靠谱的研究计划。甚至可以功利一点,选一个和导师目前研究项目相关的问题,只要能把握的好。

  比如人民大学的专业目录,在查询导师的时候,都有写导师目前的在研项目,就是这个目的。因为到了博士阶段,经常有学生会参加老师项目的情况。导师申请了一个项目分配给自己的几个博士生,所以在选题上大家要慎重一点,写你有把握的东西,或者是你针对导师的研究方向专门做了准备的。

  个人陈述,每个学校要求不一样,有的是让你写一下自己的学术经历,有的就是比较宽泛的让你写一下个人介绍。1000-1500字差不多。

  研究计划,不仅仅是看你对博士期间有没有一个构想,提出你的研究方向,更重要的其实是通过这么一份作业,展现你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一份研究计划就能看出你有没有受到足够的学术训练。

  就像唱歌一样,我们周围也会有唱歌特别好听的朋友,但是专业人士一听就能听出,他是天生的嗓子好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声音。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研究计划并不一定就是一份好的计划。

  第一项可以写个人陈述。很多学校有要求,如果没有要求,可以写在研究计划里面,最好是写一个。如果是单独要求,就写的完整一点,你整个教育背景,受过什么样的训练,比如受过系统的哲学史的训练,翻译训练,上过什么样的课程,自学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自己看了考古方面的书。

  比如你的实践经验,游历了多少个城市国家,做过什么调查,去过什么单位实习,看了多少家博物馆,听了多少场音乐会。比如从小到大的志向,有哪位名人学者对你有过什么指点,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比如本科论文硕士论文,你为什么要选这些题目。

  什么都可以,不过主要还是学术经历,别的就挑比较特别的事情说说。如果没有单独要求个人陈述的话,写在研究计划里的这种,就说一下跟选题相关的经历,你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历对于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帮助,提供了什么基础。

  所以,个人陈述也是一样,要突出你究竟有哪些专业的训练和教育背景,不是写散文,和感慨之类的不用写,当然你的文风可以是气势磅礴的,或常文雅的,展现你的文笔,既然我们是人文学科。

  我的同学里面至今也还有酱婶儿的,就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里,找到那么一个东西把他研究一番,题目就叫做《关于某某某的研究》,然后导师说,题目选的太大啦,于是加上一个年代,清末,还是太大,再加上一个地域,变成《清末华东地区某某某的研究》。

  如果你到了博士阶段,再这样选题是绝对过不了的。选题选的大还好,因为博士论文最少十万字,大一点也没关系,但关键是有没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就是空,就是找到一个点摊大饼。

  所以这样的题目在写选题意义的时候,很多同学就是找一个比较冷门没什么人研究的东西,然后说他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现在来研究他,这个就是意义了。

  千万别这么干,你选一个真的很冷门的东西来研究的话,导师都会怀疑你的学术眼光的,如果报的哲学方向,结果研究一个二流不知名哲学家,肯定是通不过的。

  创新点并不一定那么突出,文科不像理科那样,实验出一个新东西,得出一个新理论,你只要说明你研究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可以了。研究对象本身的学术价值,对汉语学术界的意义,因为现在比较强调汉语学术界这个问题,国外已经对他有一个较好的研究了,但是国内并没有。与此同时,简单介绍一下问题的背景。

  文献综述,等会详细讲。最后研究方法,或者是研究角度,简单介绍一下,你是比较,还是思想史角度,还是文本细读,抑或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学理论,比如我是根据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现代社会的起源学说来解释相关问题的。比如我采用的某种心理学方法,现象学方法,图像学方法。

  最后这个研究的具体步骤,有的表格里会有这一项,这个对于文科来说,用不着写的像理科那样死板,比如我第一个月就把这个问题想通了,得出一个什么结论,第二个月就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了,不用这样,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法随便写写就行了,如果你有计划学二外或是古典语言,可以提一句,比如第一年完成对德语文献的收集。如果表格里没有这一项的话都可以不写。

  这个是最学院派的东西,因为一般的著作里不会有,就是只有学院的论文才会有的东西。所以一定要写好,这个是最能看出你究竟有没有学术的教养。不是光列一个书单就可以,因为其实这些著作本身之间就有联系,对一个问题的学术史,一定是有脉络,你要能把这个脉络梳理出来。

  首先你的问题在历史上都有怎样的探讨,前人对此有怎样的涉及,做一个全局的把握,这个就能看出你的学术功底扎不扎实。

  接下来现当代的研究现状做一个介绍,跟你问题相关的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著作和论文,有哪些比较知名的学者在关注这个问题,这个就是能检验你搜索资料的能力,要熟用知网和jstor这样的网站,同时你要对目前的研究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做出一个判断,并且说一下你的研究在当前的研究现状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就是给你自己的研究定位,其实也就是研究意义和创新点了。

  另外提醒一下大家的是,也许你目前对于外文资料的掌握还很少,没办法做出一个综述,但是你至少要说一句,你已经查到了都有哪些外文资料,但是限于时间关系,还没有展开阅读,以后都会研究的。

  先把你所有能了解到的都讲出来,毕竟只是个研究计划,只要有了计划就可以了,以后再执行。或是有什么问题,暂时还没想清楚,只是一个基本的构想,也先说出来摆在那,只要不是太离谱。

  三种风格。第三种如果有自信的话,平时写东西比较多,功底比较好的同学可以挑战一下,就是整个把研究计划写成一篇文章。这种风格要求你的问题意识非常强,整篇文章都能扣住你的问题,一边做文献的梳理,一边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风格特别适合做思想史问题,写出来会非常漂亮。

  比如辨析“”这个概念在思想史的某一时期的发展,产生的变化。这种研究计划应该会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的。其实你的研究计划之前在联系导师的时候就应该是跟导师沟通过的,不一定是给老师看过,至少在想法上应该有一个初步交代才对,这样老师会给你一些指点。

  但是如果是同时报了多个院校的话就要注意一下,毕竟最好是一份研究计划能够在各个学校通用。最后再次强调一下申请材料的核心思想,就是,我很professional,我是圈内人士。

  真题,我是觉得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寄希望于有重复的试题不太靠谱,而且像我一开始说的,题目综合性非常强,真的是靠你平时的积累。当然如果有渠道还是尽量搞一搞。可以看一下老师出题的数,是不是爱出那种让人很心塞的题,就像我一开始给大家说过的那几道。

  比如有个上海大学的老师今年出了一道他转发的朋友圈的文章里的内容。我导师给我说了几道往年他出的题,但我觉得然并卵。英语的题我在淘宝买过,貌似还比较靠谱。而且有些学校的英语经常会从六级里面出题的,比如山大,今年的英语里面就有一道六级的

  考博的题目一般都是大题,通常都是两三道,有的干脆就一道题。四选三,三选二,会给你留一个余地。像这样的题目,一定要当成一个论文来写,思维逻辑特别重要。因为每道题都需要答的特别长,千万别写乱了,东一句西一句。思维不够清晰的同学要先列个提纲再答。

  像这样的题目,一方面是检验你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看你的思维能力,或者就是你写论文的能力。一般问你个人有什么看法的问题,最佳模式就是四段式,先介绍问题背景,然后亮出你的观点,然后证明观点,最后总结。

  中间可以插一个反方面观点,这个环节不是必要的,根据问题来调整。大家也都写了这么多年论文了,各种套应该都会了,比如把两个流派做一下比较的题,用一个什么样的模板。考博的题是又少又大,只要有一道题是你不太了解的,基本就没戏了。

  面试的分,尤其在审核制里面,权重非常大,至少占三分之一。其实这个面试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把最后的选择权给导师。很多时候都是笔试完了之后,要谁不要谁已经差不多定了,所以大家就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了。

  经常有笔试分很高,一面试就紧张的不得了的同学,话都说不利索了。就当是跟同学聊天就可以了,同学之间平时也会有学术探讨,其实老师就是听你聊聊,了解一下你。面试的问题都是相当随机的,但是通常会有这么几个问题,没话说的时候就会扔出来问你,所以准备一下。

  三个介绍,一个五分钟的,一个一分钟的,英语的根据学校的复试要求,有没有英语口语。一分钟的就是把你最突出,最有优势的地方说出来,这个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强调一下你的优点,学术能力上突出的地方。

  五分钟的就可以说的稍微多一些,表达一下你报考的愿望都可以。根据面试的时间来决定的,很多学校都是要求面试至少30分钟,比如,这种一般就会让你做个5分钟的个人介绍,有的不那么严格的学校,可能就给你一分钟。所以你得用最短的时间来最好地表现自己。

  准备几本专业相关的原著,到时候会问你看过什么书,对你有什么,你要能简要说出这本书写了什么,你的感想,一定是要原著,说某某概论的话只能是给自己减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报这个学校,这个专业。面试的问题一般都是跟你个人相关的,比如你硕士论文,本科论文做的什么。根据你的回答,老师想到什么继续问你,聊天式的,说到什么了就问什么。

  所以就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东拉西扯到那些你不熟悉的东西,很容易就会被老师追问,本来想显示一下自己知识渊博,回答时候顺带提了一个你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人或概念,很不幸,引起老师兴趣了,让你进一步说说,就懵了。

  除了我们学校还报了其他学校吗?可以先窃喜一下,老师觉得你不错,有希望录取了,首先你一定要诚实回答,到底有没有报其他学校,不要搞,学术圈很小,抬头不见低头见。诚实回答之后,记得要向老师,如果录取了一定会来,因为每个名额都常宝贵的。

  考博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个考试,但其实还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大家会关心的公平问题,我是劝大家摆正心态,因为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不妨把他当做一种运气来看待。

  性别歧视,有一点,不严重。很多老师不喜欢要女生。特别活跃,社会活动能力特别强的老师,不仅会看学生的学术能力,还会有倾向于招收有一定社会资源的学生。

  分数。一般进入复试的笔试的分数差距不会太大,普遍给分会比较高。面试的时候,分数就拉开了。想要的学生会给一个很高的分,如果你在面试时得了一个低分,通常不是因为你的表现很差,而是招生单位刻意拉开分数差距。

  考博,导师之间也存在着名额的竞争。尤其是不能每个导师都有名额的院系。比如今年不在国内的老师,招生时会受影响,联系时可以多问一句,如果

  A:不需要定期,但是报名之后,笔试之后,可以汇报一下。一般不会觉得烦,当然也别太频繁,你也没那么多可说的额……

  A:总不会一点优点都没有吧~~表达自己对老师目前研究领域的强烈学习兴趣,有文章的话可以给老师看看。

  A:只要是好学校都看重,当然北影,鲁美这种专业院校也很有竞争力。只是博士阶段重理论研究,专硕可能在考试上会有点劣势,毕竟受到的学术训练少。

  Q:导师说,报考可以,但是要做好搞科研的准备,不是来混文凭的。导师说,你条件不错,但是我没名气,有其它优秀导师……什么意思?

  A:所以一定要好好写研究计划啊!平时成绩,外语成绩也都很重要。如果本身就双非,平时的绩点还很差的话,审核制很难通过,考不审核的学校吧。

  A:一切能证明你还是有点能力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不是评职称,没有硬性。只要能发表,二流也没关系。

  A:看专业,看导师方向,导师做纯理论研究的就不会太看好。本身带有实践性质的专业当然有实践经历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