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中华工商时报:经济学家岂可缺少人文情怀

※发布时间:2020-5-27 9:40:1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其实,中国现在最的地方不是什么经济学家被,而是有些所谓经济学家根本就是伪经济学家,和大众。真正的有思想、专注于学识,有人文情怀的经济学家,怎么可能被?

  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范围内选择自己的立场和服务对象,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利用自己所能掌握或所能挖掘的公共资源为特定人群服务,了公共资源的整体属性,恐怕是应当受到唾弃的。

  围绕着“主流经济学家”而展开的争论,其实是中国困境的一个缩影,它折射了当代中国经济进程中公平与效率、贫穷与富裕、大众与精英、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某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见物不见人”,对市场的、对效率的迷恋过了头,变成了所谓的“市场”、“效率至上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果中国的国企使大多数员工“未见其利、先受其害”,那么,“见物不见人”的哲学,注定会使“主流经济学家”走到的。

  记得一位近年来声名鼎盛的“主流经济学家”曾谈到,经济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经济学家是“中性的”,“或者是不讲的”。似乎经济学家只需恪守“冷漠的客观性”,没有一点儿情怀。我要对之大声说“不”。10年前,何博传以《山坳上的中国》一书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问题与危机;10年后,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表达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切关心,追问中国发展方向,同时也考问知识灵魂,守护人类文化的后花园。这两本书都表现了作为经济学家的高度学术和承担,读后令人百感丛生。“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经济学家的人文情怀让人肃然起敬。所以这两本书的流行和受欢迎,就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价值了,其中还包含着阅读者对经济学家的品质的期望。

  梦见家里被盗

  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达尔认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应当满怀人类的同情心,献身于这样一个信条: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冈纳·缪达尔穷毕生精力,将经济学界淡忘已久的“平等”观念,引入发展经济学中,使其经济学理论充满了人类关怀,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因此,经济学应该是“文化的”,而非“自然的”科学,归属于“社会性”,而非“技术性”范畴。这就是我们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