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端午节到传统习俗如何更好融入生活?

※发布时间:2017-6-20 12:35:2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当主妇们从菜市场走出来,手上都拿着一把菖蒲的时候,端午节就要到了。当然,端午节的习俗不仅仅是往大门上插一把菖蒲。人们开始打听哪里的粽子好吃,开始争论咸粽子和甜粽子谁更“奇葩”。江河湖泊里,也开始热热闹闹赛起了龙舟。专家们开始引经据典,考证端午节的由来,介绍一些已经不太为人熟知的习俗。比如吃“五黄”,即黄瓜、黄鳝、黄鱼、黄豆腐干、黄泥蛋,还有喝雄黄酒,用雄黄在儿童额上写“王”字,模仿百兽之王老虎。等等。

  不单单是端午节这样子,许多传统节日都是这样子。比如除了元宵节这天,平时我们很少吃汤圆。“网红”青团的售货窗口,也只在清明前后才排起了长龙。一过了中秋,堆积如山的月饼就要烂大街。食物如此,传统节日的其他习俗亦然。它们跟我们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交集,只在过节的那几天翻箱倒柜找出来,应景地点缀一番。

  也许有人要反驳,舶来品的洋节也是一样啊,情人节才送玫瑰和巧克力,除了节,平时也没人吃火鸡。没错,虽然它们特别的礼仪仅限于节日当天,但是,它们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却相当扎实。爱情是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也是被大力提倡的。节日所重申和强调的文化,其实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也正因为如此,节日就获得了充沛的生命力。

  与此对应,传统节日的一些民俗活动,其社会功能则已经与当下社会相去甚远。在古代社会,端午时节农事大忙,吃黄鳝等“五黄”,可以为辛苦劳作的农人补充体力。而且,这个时节天气日益炎热,蚊蝇滋生、蛇虫活跃,缺医少药的古人,就用桃枝、艾草、菖蒲、大蒜、雄黄酒来象征性地驱虫杀菌。这些民俗基于四时农耕和气候物候,加上古今社会的技术手段差距巨大,它们的功能性作用,在当下社会里都已经不复存在。如果它们的文化功能也得不到彰显,那么它们在现代生活里衰落式微就难以避免了。

  近些年来,虽然社会都花了很大力气,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仍非易事。在阔别13年之后,上海大世界于今年3月31日重新向。这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推广传统文化的地标建筑,定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民俗、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平台”。然而,经历了之初的“扎闹猛”,在进入常态化运营之后如何持续吸引客流,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百年前让游客趋之若鹜的哈哈镜、西洋镜,如今早已不复当年的魅力。制作糖人、彩塑、根雕,演奏传统乐器等非遗技艺,甚至于杂技和传统戏曲,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处于比较边缘化的,难以成为社会生活和经济市场上的主流。这些传统文化要吸引游客已经比较吃力,要传承下去和发扬光大,则是难上加难。

  近些年来,以“非遗”、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承为代表,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回归和复兴。但是,传统文化跟社会生活,跟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呈现“两张皮”的状态,很难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广泛深入地和谐互融。京剧、昆典这些传统文化精粹,难以像电影、电视、流行音乐那样,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合而为一。中国人穿一套唐装、汉服,也不像韩国人穿韩服、日本人穿和服那么自然日常。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之间的隔阂很难打通,传统文化为而、为传承而传承,似乎总是欠缺一点源头活水,事倍而功半。

  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化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必由之。消除、化解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隔阂,也应该成为传统文化和传承的一个着力点。比如说,经过改良,汤圆、元宵、青团、粽子、月饼等传统节庆食品,有没有可能成为人们的日常食品?清明节的追思祖先,端午节的缅怀先贤,中秋节的天伦之乐,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的人文价值,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强调和强化?仪式性的节日民俗只是,更有价值的是蕴含在之后的文化和。相应地,传承传统文化,在保留民俗仪式的基础上,还更要注重背后的文化内涵。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你就60秒!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