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十年“三月三”盛宴 琼中这样铸就民族节庆品牌

※发布时间:2017-8-14 15:23:3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三月三,真是比过年还热闹呢。”去年,海口姑娘王芬在几个朋友的“撺掇”下驱车到琼中参加“三月三”,那人山人海、万人狂欢的景象让她记忆犹新。

  常言道“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可这话搁在琼中却并不恰当。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刚过,琼中就会出现一种特别的现象——全县10个乡镇、571个自然村,包括13万黎族苗族,超过80%的男女老少全都涌向县城营根镇。“农活可以先放一放,一年一次的‘三月三’可不能错过。”去年“三月三”,上安乡牙云村村民蔡传芳早早丢下农活,将自家小卖店大门一锁,拖着丈夫和两个孙女直奔营根,玩了整整7天,直到闭幕式结束才不舍地回家。

  对于琼中人来说,乡村过年虽热闹,却只限于走亲戚串门,只有在“三月三”,才能一年中最放肆的狂欢。“三月三”的琼中究竟有多热闹?“走比坐车还快。”当地人这样描述盛况。

  “三月三”当天,接踵摩肩的人潮将县城主干道围得水泄不通。站在街口,找个高处放眼望去,半个小时过去,汽车才走了不到50米。“到了主题晚会开演的时候,才叫人山人海呢!”家住营根县城的赵德海,几乎每年晚会当天都会早早赶到三月三广场,只为“抢占”一个观看演出的最佳。

  传统趣味体育赛场上,平日下田干农活的农民们换上运动服,摇身变成了“专业运动员”;万人竹竿舞大联欢中,互不相识的男女老少手牵手,跟着节拍在竹竿间尽情跳跃;夜幕下熊熊篝火旁,各族共享一席长桌宴把酒言欢……在琼中,老百姓发自心底热爱着“三月三”。

  “2007年第一次办‘三月三’活动,到如今整整10年,与民同乐的主旨没变。”琼中旅游委相关负责人坦言,“三月三”在琼中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琼中“三月三”办得一年比一年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每年“三月三”主题晚会表演当天,各乡镇的父老乡亲都会像潮水般涌向老地方——“三月三”广场。他们当中,有些是过来享受“视听盛宴”的,有些则是“身怀绝技”的草根演员。

  “虽然平时都忙着干农活,可真要唱起歌来,我们可一点不比专业歌手差!”38岁的什运乡什太阶村村民王继梅这几天正忙着排练节目,平日在村里乡村大舞台跳舞唱歌的她,最大的心愿便是登上每年“三月三”文艺晚会的舞台。

  在琼中,来自各乡镇的农民文艺队是每年“三月三”文艺晚会的演出主体。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个节目,构成了“三月三”最接地气、最精彩的视听盛宴。以今年琼中“三月三”闭幕式晚会为例,380多名表演者中只有20多名专业演员,90%的演员都是农民,其中年纪最小的仅8岁,最大的已65岁,12个节目的编导灵感几乎都来自农民日常的劳作场景,甚至表演道具都是就地取材的椰壳、玉米秆等物什。

  没有当红的影视歌星,没有靓丽的快男超女,在琼中老百姓看来,“三月三”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是真正展现黎苗风情的节日。2009年开始,琼中专门安排了黎族民歌擂台赛、苗族民歌赛,让原滋原味的“土”味,成为“三月三”最吸引人的地方,因而挖掘出一大批优秀的黎苗传统文化。

  “从‘走村歌’、‘门啥乖’、‘咚铃伽’再到‘劝酒歌’,均由农民创作,我们从民间挖掘出来搬上舞台后,最终得到广泛。”琼中县文体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每年“三月三”文艺晚会都是本土黎族、苗族精品文化的集中展现,也为本土民族文化提供了平台,为民族艺术在民间的生长注入充足动力。

  截至目前,琼创建了116座乡村大舞台,颁发了60个“农民文化示范村文艺队”牌子,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99人,省级传承人4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民间艺术之花越开越盛,也为“三月三”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活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