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晋绣:山西民族艺术的重要品牌

※发布时间:2017-11-12 17:02:5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大力推进,山西传统文化建设迎来了发展良机。特别是各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

  在众多的山西传统手工技艺中,刺绣或许并不那么显眼。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苏绣等南方刺绣的名头更响一些。然而,近年来,山西刺绣却凭借其独特的风格,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并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本期,记者将带您走进山西刺绣,讲述“晋绣”的前世。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庄志明多年来一直醉心于山西传统手工技艺的研究,对于山西刺绣,他曾做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走访。“早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就记录着以骨针、麻线缝制兽皮,遮体御寒,磨制兽牙、贝壳、彩石,系之胸、腕之处装扮自己的史实。其时虽算不得刺绣艺术,却说明了我们的先祖在人类历史初期就已有对美的向往和创造的追求。”庄志明说。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很多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山西找到根,刺绣也不例外。而人类对美的本能的追求和基本工具、材料的出现,使刺绣在很早就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周朝就有 画绣之工,共其职也 的说法。而《诗经·召南》中有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缝接皮服的精湛工艺。特别是《诗经·唐风》中的 素衣朱 素衣朱绣 则真切地描绘了当时的刺绣艺术,而当时的唐,指的就是山西中部地区。”

  据庄志明介绍,源远流长的山西民间刺绣,在其后的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工艺技巧也日臻完善精美。“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灵莺下柳条。”唐朝诗人胡令就用这首七绝诗咏颂了当时民间刺绣的水平。“山西民间刺绣无论晋南还是晋北,山区或是平原,都因其古老文化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显得率真、、热烈。尤其作为服饰刺绣,既是一种灿烂的民间文化,又是丰富多彩真真切切的民俗生活。特别让人震撼的是,山西的绣品没有绣样,都是刺绣者自己创作,自己画图自己绣,民间的刺绣技术很高。而且,山西的这种传统的民间刺绣技艺,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通过家传、亲友间的互相交流而得以延续。”

  山西是较为封闭的内陆地区,悠久的古文化和浓厚的教气息,给大众文化以丰富的同时,又紧紧地封闭了它,使山西的刺绣文化能够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中从容地完善自己和保留自己的原始风貌。“山西刺绣的技术特点是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一般以平针、乱针、打籽、盘锦、抽纱、堆锦、套口、勾针、空扎、砌花、割花、挖补、粘贴等为主,各种技巧又相互交融,结合使用,形成了山西刺绣浓烈、粗犷、朴实的地方风格。”在庄志明看来,山西刺绣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刺绣在山西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同时,山西刺绣的艺术风格还深受教因素影响。”庄志明告诉记者,山西北有云冈、五台山等佛教圣地,南有永乐宫等名观。思想意识深受教观念影响,因此祭祀图案中多以福禄寿三星、八仙、八宝、坐佛、、金童玉女、龙鹤等,加之一些装饰纹样如云纹、万字不断头以及佛手、卷帘、芝兰之类构成。“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祭祀祖先、神灵中用的家谱世表、灶君神位、天地诸神神龛、帷幔、供桌帘等,都有精美的刺绣。”

  庄志明说,山西刺绣在布色和造型上,大拙不雕,稚拙天趣,于浓艳中见深沉,在淡雅中寄。既有同一色相的渐变渐退,又有对比色的均衡对应,同时有多元色调的映衬益彰,自然天成独具大家风度。

  每一件民间刺绣品其实都是本地民俗文化的真实反映,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山西忻州刺绣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晋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以忻州一带的绣花鞋垫为例,民间相传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十果鞋 。据说,当时群雄争霸,晋献公当上国君后,成为一方霸主。为了让全国百姓记住他的功德,晋献公命令宫中女子必须在鞋面上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10种花果,还平民女子在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10种纹样的 十果鞋 作为大婚礼鞋,让世世代代不忘晋献公的赫赫战功,这种绣花鞋被称为 晋国鞋 。”庄志明通过考察发现,至今这种古老风俗仍然在忻州市的原平等地流传。“后来,绣花鞋垫也逐步演变成为实用性礼品。女子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把浓浓的真情与爱意,针针线线纳于鞋垫之中,或送情郎,或送丈夫,或送儿子。”

  在忻州地区,代县一带的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的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的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生活用品主要以枕头为主,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祭献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干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

  近代机器手工业的兴起,让忻州刺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了危机,可喜的是,在国家大力扶持传统文化的今天,忻州当地的刺绣产业通过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以及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正慢慢走出传统的生产营销模式,市场前景一片看好。

  如果说率真、、狂野的忻州刺绣体现了山西刺绣的大体风格,那么,拙朴中略显婉约的晋南刺绣则为山西刺绣增添了那么一股小清新。“晋南民间刺绣主要集中在临汾、运城的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吉县等地,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等,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

  据庄志明介绍,晋南的刺绣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比如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鞋垫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晋南刺绣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刺绣针法的运用上,晋南民间刺绣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

  此外,庄志明还发现,晋南人善于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熟悉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变型,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绣出的图案拙朴中又不乏灵秀和婉约,构图简洁干练。

  刺绣是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小小的绣品,凝结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每想起儿时的虎头帽、虎头鞋、肚兜、绣花鞋垫……一种天然的情结便油然而生。然而,随着机器手工业的兴起,传统的刺绣行业也曾到困境。

  庄志明坦言,他之所以开始关注刺绣行业,是源于十年前无意中结识的一位忻州刺绣老艺人。“这位老艺人之前一直靠着绣花谋生,进入21世纪后,老人慢慢发现市场需求仍有,但却被越来越多的机器产品所替代。一双鞋垫,手工绣的话可能需要两三天,而机器绣只需要几分钟。因此,老人发现赖以的本事再也吃不了饭了。”“过去很多生活用品都是手工生产,随着机器的运用和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手工制品越来越少。民间刺绣也经历了这样的冲击,衣服不再是手工缝制,绣花也由机器取代。手工制品由于其高昂的成本,无法与机器生产的产品竞争。以绣花鞋垫为例,一双电脑绣花鞋垫成本只有5元钱左右,而让一个高级绣工刺绣一双15色以上的精品绣花鞋垫,得花费5天左右的时间。这样人工绣花鞋垫在成本方面很难竞争得过机器,慢慢也就导致了它的衰落。”

  除了受生产方式的影响外,最关键的是,民间刺绣已经失去了它的群众基础和历史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女孩具备了男孩一样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从事和男孩一样的工作和职业,她们也不再甘于守在家里做女红。这就割断了传统的民间刺绣在母女之间、邻里之间、村落之间的历史传承。这种民间刺绣教育的缺失,使得女孩彻底丢掉了传统的针线活。”庄志明说。

  那么,民间刺绣真的就没有出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机器绣的东西再精美也无法比得了人类灵巧的双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对高档绣品的追求,以及国家大力提倡恢复传统文化的号召,山西民间刺绣已经吹响了再次兴起的号角。

  今年64岁的高凤兰是山西代县广电局的一名退休职工。她的头上有一系列耀眼的:山西省刺绣布艺艺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雁绣”非遗传承人……

  高凤兰从小酷爱刺绣、剪纸、面塑,是出了名的巧手儿。多年来,她虽然忙于工作,但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刺绣工作。退休后,看着会“雁绣”的代县女性越来越少,她决定将这份技艺发扬光大。之后,高凤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刺绣上,绣出了大批技艺精湛的鞋垫、肚兜等,无论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都鲜艳夺目,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有些鞋垫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朋友,到欧美等地。“为了提高刺绣技艺,我还专门去苏州学习苏绣,并且将雁绣的传统技艺融入其中,2010年3月创办了 雁绣坊 。”据高凤兰介绍,“雁绣”是北方晋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雁门关地区民间传统手工真丝刺绣为基础,吸收了苏绣的艺术精华,融书法、绘画、刺绣艺术为一体。既具有北方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又有南方精细雅致的特点。近年来,由于雁绣民俗风味浓厚,工艺精细,内涵丰富,再加上绿色环保,销售市场非常广阔。我们的产品不仅由本地销售、天津、新疆、河南等全国市场,还远销美国、格鲁吉亚等欧美国家。”据了解,高凤兰的作坊有工人50名,年营业额2000多万元。

  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门艺术还成为代县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子。截至目前,全县已有3500多名妇女加入了刺绣队伍。此外,雁绣坊在该县创办雁绣培训大量培训“绣娘”的同时,还应邀派出教师到静乐县、五台县和忻州市轻工技术学校为“绣娘”传授雁绣技艺,使雁绣技艺在忻州市范围内开来,成为农家妇女增收致富的门。“今后,我还要尽心尽力,认真教学,使这枝盛开在雁门大地上的璀璨夺目的艺术之花——雁绣大放异彩,为传承和发展民间手工艺术,为广大妇女发家致富,增加经济收入开辟新途径,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家、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在山西刺绣圈,提起郭美玲的大名,有口皆碑。她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侯马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山西刺绣、布衣、剪纸的领军人物。

  郭美玲出生于山西省繁峙县,自小受到刺绣艺术的熏陶,她的曾祖母是远近闻名的“巧手”,曾在清朝宫廷当过绣娘。祖母也是当地的“巧媳妇”,曾被选去给县太爷家的小姐绣结婚嫁衣。到郭美玲手里已是第五代传人了。

  数十年来,郭美玲秉承家训,专攻女红,纳百家巧妇之长,遍习晋南及各地民间刺绣技艺,潜心整理研究、创新民间刺绣工艺品,她在实践中总结的“阿绣、门环绣、跳三针”等绣法,被称为晋绣中的绝活。并在传统刺绣技艺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她独创的剪布艺术,复活了中国汉朝就已经失传的“剪缣帛”技艺,被誉为为“中国剪布艺术第一人”。

  郭美玲先后开发出绣花鞋、仿古香包、时尚鞋垫、晋商图、十果绣花系列、艺术壁挂、宫廷玲珑枕等作品。色彩常以艳丽醒目的色调为基础,用赤、青、黄、黑、白五色,以浓、厚为基本特征,巧用中间色,使绣品整体色彩艳而不俗、亮而不浮、质朴大气,突出了山西民间绣活的特色。

  多年来,郭美玲致力于刺绣艺术的传承,传授技艺900余人,徒弟遍及。2008年帮助山西繁峙县创办了繁峙晋绣坊,传艺230余人。2009年帮助山西代县创办锦绣源,传艺 300多人,2010年创办了侯马市晋绣手工布艺专业合作社,已传艺40余人。在合作社里设立了“姥妪工作室”,把她寻访到的老艺人马兰芳、苏兰英、裴红英、徐云兰、孙桂枝、琚素梅等能人巧妪组织起来发给她们酬金,把她们的传统技艺(女红)、乡情民俗,收集、整理、留传下去。

  武俊敏,山西汾阳人,山西著名的刺绣大师,汾阳武氏绣法的传承人,她的目标是要争创晋绣第一品牌。“武氏绣法起源于汾阳,初始便带着异域风情。我的曾祖父、祖父均是来往恰克图的商人,长途归家,他们总是带回来一些外族饰品供曾祖母和祖母赏玩和使用。儿时的我因受祖母耳濡目染的影响,常常被这些冒着民族灵气儿的外族饰品所吸引。1988年招工到太原市剧装刺绣厂当学徒,通过绘画和绣艺考试正式被绣片车间设计室录用。”

  武俊敏告诉记者,她先后师从画师须文奎、张琪、李鸿云,绣娘蔡水珍、芦大红,她不断从师傅们身上汲取精华,努力垂炼自己的刺绣技艺和设计风格,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研究并结合祖传与师传、理论加实践的不断尝试,在秉承中国传统刺绣艺术风格的同时,融合了大量现代时尚元素,将传统刺绣工艺和电脑绣花的制版优势相结合,各取其长,所创造的人机合一的“武氏绣法”在刺绣界独树一帜。“武氏绣法,是将丝绸或棉布通过缩水、上浆、晒晾、漏印等工序处理后上绷,再根据绘画的原创稿,通过设计对绣针顺线痕迹,分序其颜色,预演其针法,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不断加以手工创作的剪、贴、补、绣、染、印、撩、切等民间工艺和技法来完成,这样把传统刺绣的平针绣、乱针绣、打籽绣、堆布绣、贴金等绣法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既保持了民间刺绣的原创风格,又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为了发展壮大晋绣事业,武俊敏创立了太原市唐人绣坊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开发设计出多种刺绣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和礼品,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山西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协会和太原市工艺美术协会,对武俊敏的绣品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如今,唐人绣坊已发展成为山西著名的大型电脑刺绣企业之一,2013年荣获中国品牌文化 “关公”“最具成长性品牌”。中国品牌研究发展中心还将唐人绣坊作为“中国刺绣品牌建设示范单位”加以培育和扶持,着力打造晋绣第一品牌。

  “虽然现在晋绣的地位远不及 四大名绣 ,但我认为不是晋绣的技术不行,而是因为晋绣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从事刺绣行业的这二十余年,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创立一个真正的晋绣品牌,让我的刺绣作品承载起我们山西丰厚的文化资源,让山西美好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通过旅游纪念品的方式到世界各地。我知道这个过程会比较,但再,我也要做下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