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蒙古族独具特色的“白节”风俗

※发布时间:2018-10-26 7:12:1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农历马年日益临近,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群众也为过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白节”而忙碌着。让我们一起领略——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最富有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瑰宝。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目前已经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中和节等九大传统节日系列,31个民族的44种少数民族节日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民族节日基本涵盖了全国少数民族节日。蒙古族传统节日有春节(白节)、那达慕、祭敖包、马奶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是从远古走到现代,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遥远的古代,蒙古人称年初的第一个月份为“豪比萨日”,其意为“份额之月”。据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介绍,这一名称与古代蒙古人的游猎生活有关系,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捕猎的猎人集体,在每年猎获物最丰富、野生动物皮毛最好的月份里举行庆祝活动并给猎户们分发“豪比”,即猎获物份额,因此称这一月份为“豪比萨日”。鄂尔多斯至今沿用这一古老的名称。后来,蒙古人由游猎转为游牧生活方式,对畜牧业生产来说,其主要的收获季节不是冬季而是秋季。因此,当时蒙古人的新年从9月开始,这个时候是白食最为丰富的季节,因而称之为白月,人和牲畜也在这个时候增岁,这是公元13世纪以前的情况。

  元朝忽必烈时代,改蒙古历法,接受中原汉族传统历法,在农历正月过“查干萨日”。从此,蒙古族“白节”在草原流传至今。据民俗专家介绍,在农历正月初一与汉族一起欢度春节的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回族、男人冬泳东乡族、壮族、赫哲族、白族、畲族等少数民族。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人认为白色服装是吉祥的象征,他们在过春节时有每个人穿白色衣服的习俗。”白色在蒙古中具有新、和吉祥的象征意义。虽然现在我们在草原看不到春节里穿白衣的人,但是在春节穿戴最新、最漂亮的服饰的风俗依然存在。

  去年,记者曾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库计嘎查与单吉米都格老人一家过春节,真切感受到蒙古族传统的过年习俗。在“朱腊萨日”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祭火节)之前,单吉米都格老人的儿媳妇阿拉塔就给老人们缝制好了崭新的蒙古袍,给孩子们购买了新衣。她还和丈夫把房屋、羊圈、仓库、车棚等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在房屋东侧的大锅里煮好祭火用的山羊胸骨和祭佛用整羊头,还有招待客人的羊肉等。单吉米都格老人说:“如果祭火时还没有清除旧年的灰尘污垢,就会引起火神的不悦,在新的一年得不到火神的。”

  祭火节清晨,单吉米都格老人和小儿子在房屋院子外正南方的台子上挂上了崭新的风马旗。据老人说,这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

  据我区民俗专家介绍,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那一天祭火,少数地方则在腊月二十四祭火。据说在古代,有一次一些部落因为长途迁徙,推迟一天到达目的地而延误了祭火日子,便形成了腊月二十四祭火的习惯。

  祭火节这天,单吉米都格老人的另外3个儿子和儿媳妇都从外地赶回来团聚。他们把山羊胸骨、五彩布条、阿穆苏(奶油粥)、酒、点心、茶叶、干红枣等摆放在挂风马旗的台子上。然后清除火撑子里的灰烬,为火撑子换上新的火台,点燃新火。单吉米都格老人身着崭新的蓝色蒙古袍跪在房屋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其他人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单吉米都格老人说:“我们这里有的牧户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灭。但是年轻一代的牧民家很少举行传统的祭火活动了。”

  春节的前一天,蒙古族人称之为“闭特温”,意思为“闭合之日”。这一天一大早,阿拉塔和丈夫把羊赶回圈后,把缝纫用具和材料起来放到箱子里,阿拉塔还把书籍和各类工具擦拭干净后,用草香熏了一遍。

  除夕傍晚,要举行祭祀祖先仪式。单吉米都格老人的儿子们在离家稍远处一块干净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点心等放在火里烧,以其火烟献祭。

  除夕是闭合之日,也是团圆之日。除夕之夜,单吉米都格一家老少三代14口人围坐在大大的餐桌旁,吃着羊头、手把肉、包子、饺子。单吉米都格和老伴弹拉着三弦和四胡,儿子儿媳和着节拍唱起悠扬、缠绵的牧歌,他们把酒杯高高举起,祝父亲、母亲身体健康,祝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屋内浓浓的茶,浓浓的酒,充溢着浓浓的情。他们一直热闹到大年初一凌晨。除夕夜守岁也是蒙古族普遍的习俗。

  大年初一黎明时分,单吉米都格家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到敖包前举行祭天仪式。单吉米都格点燃敖包前的一堆篝火,将供品撒进燃烧的火堆中,以其火焰献祭。在长辈带领下,一家老小自左向右绕敖包走一圈,边走边叩首,将手中的美酒、奶食撒向敖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初一早晨祭天是祖先传下来的传统仪式。草原上的牧民保留着这个传统。”单吉米都格告诉记者。

  初一早晨,单吉米都格全家人一起拜年。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女手捧哈达向老人们行拜年礼。老人们对后辈致春节祝福词。家庭拜年结束后,他们就开始到邻居家串门拜年。初二在蒙古族人看来是一年当中最为吉祥的“巴拉吉尼玛”日子,意为“万事成功的日子”。因此,学生、文人在这一天开始阅读和写作。初三是老年人的日子。草原上平时很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老年人这一天要聚在一起,接受子女和后辈人的招待和祝福。初七夜晚,当北斗七星刚刚闪烁在天空之时,单吉米都格老人就把食物的德吉献向七星,家人。

  除夕之夜,单吉米都格一家清点自家牲畜,将喂足草料的牲畜赶进打扫干净的圈舍后,围着畜群点燃松柏,开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过年”仪式。蒙古族牧民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给“五畜”过年是蒙古民族习俗。

  初一早晨“祭天”的时候,单吉米都格点燃了以“五畜”命名的五个“卓拉”(用黄油燃烧的佛灯),然后打开羊圈,将羊群赶向草场。这时,家人在羊圈旁点燃鞭炮。把鲜奶和黄油抹在领头羊头部,人畜兴旺、生活美满。单吉米都格告诉记者,初一早晨不能对牲畜大声吼叫,更不能打牲畜,晚上畜群归来时,主人手端鲜奶,念着祝福语迎接。

  老人说:“以前草原上‘五畜’过年可不是一两户人家的事,而是几户甚至十几户牧合起来,在正月择吉日,选择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举行仪式。人们在野外支起铁锅,煮奶茶、蒸包子,还举行小型那达慕。”(阿荣/文 李欣 任军川/图)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