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斯-舍夫沙万 在摩洛哥遇见不一样的非洲

※发布时间:2018-2-11 13:01:1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这,只是大森的摩洛哥特派编辑,用他完全主观的视角,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被大森吐槽过无数次的文笔,混合了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对一个崭新世界的看法,自以为是的生活鸡汤和他从零开始的行筹备经历的真实记录!

  摩洛哥系列跨越了2017-2018年的界限,终于迎来了完结!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忙碌碌中“终日不得闲”,但只要一颗心向着远方,再忙,也总是能见到那绮丽风光的吧!

  旅途的第七天,天蒙蒙亮时,营地里的阿拉伯小哥就打着响指,招呼着让我们起床,准备返回位于沙漠边缘的旅馆。伴着驼铃声声,我们一行人又沿着原返回。由于天气的原因,没能见到旭日初升于沙海之上的壮丽景象。

  修整的时候,作为向导的阿拉伯小哥似是看出了我们的失落,挑选了一块干净细腻的沙地,装上了一小瓶沙子送给了我们,说这是沙漠给我们的礼物!无论的如何,都是自然的馈赠!可能在我们眼里,沙漠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着一切胆敢接近它的生机,但其实它自有一片天地,对于这些在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们而言,沙漠也给予了他们生活的根本,他们的生命已经和沙漠密不可分了!

  回到旅馆,简单洗漱和早饭之后,我们就和其他同行的旅伴告别了,他们将乘坐小巴返回马拉喀什,而我们一行人将前往下一站——菲斯。

  Dasen’s tip:一般的撒哈拉旅行团配置都是马拉喀什往返,所以如果到达梅尔祖卡之后,不跟车返回,则需要另外支付前往别处的车费。这次小伙伴们是乘坐旅行车前往菲斯的,当地把这种来往于城市间的长途客运车也统称为taxi,价格大概在200迪拉姆/人左右(这也是还价之后的价格,在摩洛哥,记得还价就对了!)

  北非地区第一座阿拉伯城市、摩洛哥历史上的第一座皇城、老城区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众多的称谓其实只为了告诉你一件事情,这是一座非常非常“老”的城市!

  菲斯的古老,远不止停留在纸面上的1200年。在如今各地、各行各业都讲究推陈出新、历久弥新的时代大背景下,菲斯古城用历经千年不变的城市格局,甚至城市居民延续千年的生活方式,将古老的故事低吟浅唱!

  Dasen’s tip:菲斯(Fes),摩洛哥第三大城市,1912年以前的首都所在地。这个摩洛哥一千多年来教、文化与艺术的中心,始建于789年。在阿拉伯语中,菲斯的意思是镐,相传当年摩洛哥国王决定建造这座城市之时,用金银打造的镐划下了这座城市的边界。同时坐落于半山腰上的菲斯,可俯瞰广袤的平原,也有“肥美土地”之意。菲斯在北非伊斯兰世界中重要的教、历史、文化地位还为其赢得了 “麦加”、“非洲雅典”等美誉。

  菲斯老城在于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步行区(无车区)之一。

  老城占地300公顷左右,分为187个区,至今仍有40万人生活在里面,9000多条小巷交错其间,要在菲斯老城区游玩,大森强烈寻找当地向导陪同,否则极其容易迷!

  正如撒哈拉沙漠篇中所言,一次深入沙漠腹地的露营体验,的确是眼界的极大拓展,心灵的充分净化,但对于身体的负担,也确实不小,以至于我们一行人在前往菲斯的途中,一都是昏睡的状态……所以还是希望各位有意前往的朋友量力而行,注意照顾好自己和同行旅伴的身体。沿途风光倒是与从马拉喀什驶进沙漠大同小异,只不过地势变化截然相反,是由沙漠驶向丘陵地带,越接近菲斯,地势也就越高,驶过新城接近老城区之时,几乎就在爬坡行进了。

  菲斯的老城麦地那有很多个入口,其中比较知名的是布日卢蓝门(Bab Bou Jeloud),因一侧贴满蓝色的马赛克瓷砖而得名,很早以前菲斯就因盛产这种以蓝色为主色调的马赛克而闻名于世。

  来到菲斯游览,就是要借由这座千年古城去体验当地人传承了千年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选择住在老城区中的家庭酒店里。房东也贴心地安排了接车服务,在麦地那的另一个小入口处,我们见到了酒店的管家,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衣着简朴,英语不好但是十分热情,满是皱纹的脸上永远挂着和煦的笑容。如果没有他的带领,我真的无法想象我们可以绕过那么多——在Google map上都无法显示的——曲折小巷,找到预定的酒店所在。据说菲斯当地人也不一定能弄清楚麦地那里所有小巷子的去向,对于初入其中的外乡游客,这完全就是个居住着数十万人的巨大迷宫!

  从酒店的露台眺望整个麦地那,除了寥寥几座教建筑外表光鲜,剩下的建筑真的是可以用残破不堪来形容,考虑到它历经的千载风云和目前的性政策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其实这座拥有深厚底蕴的老城内部,则是另一番天地!

  从酒店二楼向下望去,起居大厅的装饰带着阿拉伯传统的繁复特征,让人眼花缭乱。向上则是一新的天井,素朴典雅,配上带有传统花纹装饰的木质格窗,也不显得乏味单调。

  与古城相伴的,自然就是古迹了!这里有北非第二大清真寺卡拉维因清真寺,同时它还兼有大学的职能,这所式学校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其图书馆在中世纪时期就已经久负盛名!

  Dasen’s tip:如今的清真寺还在当地人的教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仅有庭院对外,建筑风格和之前在马拉喀什篇中提及的“本·优素福院”类似,所以在这次的行程中,小伙伴们就没有安排进入参观(实际情况是沙漠之行的消耗超出了想象,小伙伴们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休息就取消了参观的计划,所以,再次提醒有意前往沙漠的朋友,制定出行计划时不要给自己太大的负担)

  阿拉伯人自古就以善于经商闻名于世,菲斯在作为皇城的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商都,当然,如今也是!售卖以皮革制品为代表的各类特色商品的店铺,也是菲斯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九千道小巷小错纵横,不计其数的店铺、作坊在其间星罗棋布,同行的女性旅人甚至有过这样的论断:“来菲斯还瞎看什么,买就对了!”

  纯手工打造的皮革制品已经成为了古城菲斯的一张新名片,皮革店在麦地那中几乎是随处可见,往往与手工作坊隔巷相临,其浓重的皮革味道让人很难错过。从双肩包、斜挎包、钱等大小包包,到皮衣、、皮鞋等随身装束,甚至坐垫、靠枕等生活用品,菲斯的皮革制品种类之全,完全超乎我的想象!皮革制品似乎占据了当地居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Dasen’s tip:值得一提的是,菲斯的手工皮革制品店主在推销时,常常使用水淋、火烧、刀划的“质量三连”来证明其做工扎实,初见这种推销手段时着实让小伙伴们吃了一惊,但是这类皮革制品因为全部出自手工作坊,在除皮料异味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介意这点的朋友可以考虑慎重购买。当然有意购买的朋友也前往不要忘记砍价喔,小伙伴们买到手的包包几乎都是以商家售价的30-50%成交的。

  形成于18世纪的“大”并非一个,而是上百个大石臼排列组合而成,俯瞰下去整个大区域就像是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就是由这块调色板上产出的缤纷色彩,绘制了200年间菲斯城市居民生活的缤纷图景!

  真正的大区域只有当地染坊的工人可以进入,作为游客的我们只能在附近染坊的阁楼上进行参观。据染坊老板介绍,石臼里的各色染料都提炼自天然植物,如今使用的仍然是200年前传统的染制方法:用石灰对皮子进行浸泡后,用鸽子粪和牛尿清洗,再放入植物染料中进行染色。

  上楼参观之前,染坊老板赠送给我们每人一把薄荷叶,用以巨大的味道,就算这样,刺鼻的气味让我仍然无法面对长久驻足,但烈日下的染匠们似乎对这种难闻的气味毫无反应,他们只顾着一个接一个地跳进五颜六色的,或将一块块完整的牛羊皮革放进去,或将已浸泡在里的皮革拎出来。虽然染坊老板一再强调,这些染料都是纯天然的,无害的,但是这样的工作,真的很难让人将其和无害关联起来。工匠们的皮革作品固然值得赞美,但是他们为之付出的巨大心血,甚至是各方面的巨大,更值得被人尊重!

  Dasen’s tip:当地的星期五是日,所有的商铺都会在下午一点之前关门,当地居民也都会前往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小伙伴们就是因为课时疏忽了这点,导致周五下午几乎无处可去,只能在酒店里观看礼拜的现场直播……希望朋友们在行程安排上留意。

  对于面积巨大,历史绵长的菲斯古城而言,我们的游览只能说是与她匆匆打了个照面。在老管家的带领下,我们走出了麦地那,分别之际,憨厚老人拍了拍胸口,用蹩脚的英语对我们说:“我的朋友,再见!”,笑得像个孩子。是的,在浩荡的历史面前,在广袤的天地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作别菲斯,我们坐上了前往这次摩洛哥之旅最后一站——舍夫沙万的面包车,一上我们驶过了平原、河流、原野、丘陵,沙漠荒原的萧条不再,收割之后的草垛,河岸旁的果园,山丘上的橄榄树,让我怀疑是否还身处非洲。

  舍夫沙万的景色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蓝。作为世界三大蓝城(亦说五大蓝城)之一,群山掩映中的舍夫沙万蓝得有些不可思议,整座城市都被刷成了蓝色,有的房子只刷了半截墙,有的则从屋顶一直刷到墙根;有的房子涂到了阶梯,有的甚至涂满了整条巷道。忧郁的蓝色似在哀鸣,为何这座美丽的城市被置于群山之中,仿佛弃子,但这样肆意的涂装,又给原本冷色调的蓝色加上了一些生命的活力和温暖!

  Dasen’s tip:舍夫沙万(Chefchaouen)在北非数千年的文明史中,算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于15世纪建城的舍夫沙瓦为何逐渐发展成一座蓝色之城,众说纷纭。有说是当地的最先在自家房屋上涂抹天然蓝色染料以辟邪,也有说涂抹成蓝色是为了清凉驱蚊……但无论出自何种原因,我们都只需要静静享受这份先民们留给我们的美丽传统就好了!

  舍夫沙万乍看上去是蓝色一片,细辩却是各种蓝,深蓝,浅蓝,湖蓝,靛蓝,孔雀蓝,宝石蓝。这些蓝色有的仍然采用原始的天然颜料涂抹,更多的已是使用现代的各类新型油漆喷刷出来的。不知道是由于涂刷时间长短的关系,还是岁月的结果,有的蓝经久不衰,有的蓝斑驳褪色,有的蓝历久弥新,有的蓝若隐若现,倒添了一分迷离的感觉。不过相信过不了多久,很快就会有人来重新粉刷让它焕然一新的。现在小城的人们已经将这种粉刷当作成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反过来倒是淡忘了这种蓝色传统的初衷。

  来舍夫沙万旅游,几乎不需要计划要去到哪些景点,因为只需要在麦地那里随意走走,处处皆是风景,都是拍照的绝佳背景墙。

  与舍夫沙万略显单调的色彩不公,这里的人倒不单一。穿着杰拉巴匆匆而过的是摩尔人,戴着白圆帽款款而行的是,身着艳丽服饰池旁的是柏柏尔女人,喝着薄荷香茶闲坐街头的都是些阿拉伯男人。从他们言语交谈中,你也可以听到各种语言,有说阿拉伯语的,用法语的,讲西班牙话的,还有写葡萄牙文的。的确,他们操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守着各种各样的习俗,穿着各种各样的服装,却相处在同一样背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仰望着同一片天空,求同存异,彼此守望,其乐无穷。恐怕再没有什么比这更温馨和谐的场面了。其实也是,蓝色的世界本该如此。因为,蓝色本来就是平静与平和的象征。

  Dasen’s tip:舍夫沙万吸引游客,尤其是较近的欧洲游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也是附近闻名的种植区。走在麦地那的小巷中时常会有人前来推销“烟草”,其实就是叶,不予理会或者即可,售卖者也不会过于纠缠。

  说是攻略,其实早早就在文首说过,这只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对一个崭新世界的看法,自以为是的生活鸡汤”罢了,感谢大家对这个系列的阅读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