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小国,和西班牙隔海相望。在国际舞台上,它是一个不太有存在感的国度,有人甚至会把它同摩纳哥相混淆。
用一次行走去评价一个国家,是不尊重的。用一段文字去描述一个国家,是不完整的。但忘却这一段旅程,又不够珍惜。所以,就以寥寥数笔,说说这个国家的一些事情吧。
说到摩洛哥,可能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卡萨布兰卡,电影的知名度甚至要大过一个国家。电影发生在二战时期,作为法国殖民地却又被实际控制,卡萨布兰卡成为了欧洲人逃亡美国的必经之地,故事由此展开。
电影中的场设确实反映出整个摩洛哥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位居直布罗陀海峡咽喉,也使之成为了最接近于欧洲文化的非洲国家。
摩洛哥属地中海气候,同我们一般认为的非洲国家很不相同,除了夏天的沙漠地区外,其他地方常年气候宜人。
从地形地貌上讲,用王朔的小说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它既有湛蓝的大西洋,又有火红的撒哈拉。海拔最高点4000多米,落差很大,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地,各种地貌浓缩在这46万平方公里不到的国土内(大概和我们的差不多大小)。“北非花园”绝非浪则虚名。
PS:补充一个小知识点,摩洛哥南边有一土地,中国地图上写的是“西撒哈拉”,其实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争议领土,性质就跟克什米尔差不多。
我认为,从人文层面上,世界上“有趣”的国家,大致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烙印,例如中国、日本、印度、英国等等。这类国家大多有着丰富的历史,较少受到外部,从而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
而另一种国家则相反,他们更像一个熔炉,由于地缘因素和历史原因,而被多种文化影响,例如:土耳其、巴西,甚至是美国,还有摩洛哥。
常说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后,大多能建立起先进的制度,如美国、、等等。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永远打上了拉丁文化的烙印,如墨西哥、南美大部分国家。而从法国的殖民中解放出来的,在经济上共同点却并不多,但上层阶级对于法国文化和语言有着贵族般的认同感。在摩洛哥,条件较好的家庭普遍让子女接受法国教育,上点档次的餐厅通常都备有法语菜单。
不过这一,我们接触的大部分是中下层人民,说的Berber语,拜的是真主阿拉,除了菜单看不懂,没感觉多少法国的味道。
摩洛哥的地理更深一层决定了它的文化,和欧洲的关系,若即若离、隔岸观火。从这个角度来讲,摩洛哥同土耳其非常之相似,它们分别位于阿拉伯世界的东西两端,是两个同欧洲最为接近的阿拉伯国家。各色人种、各类语言和文化习俗交融在一起,吃着穆斯林饭菜的同时,享受欧式服务——还得给小费。
PS: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摩洛哥也奉行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可以取4个妻子。我们司机的父亲有两个妻子,11个儿女,他在其中排名第9。他们家是生于撒哈拉沙漠的游牧民族,10岁才上小学,教育依然是这个国家的大问题。
摩洛哥的历史和很多阿拉伯国家的历史相似,最早是由Berber人(中文翻译成柏柏尔人)组成的游牧民族构成,后来经历腓尼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后,在阿拉伯教浪潮下,778年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王国。大航海时代来临,摩洛哥先后被法国、西班牙征服。1956年民族,现在全名叫摩洛哥王国,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所以,从民族上定义,大量的摩洛哥人属于Berber民族,这个民族可不简单,有自己的语言和旗帜,甚至过去产生过。Berber人对自己民族极为看重,咱们的司机师傅随身一直带着Berber的民族旗帜。
正因为如此,摩洛哥的底层并不认同上层王室的。从我和当地人的交流中也感受到他们对阶级的不满——为了和欧洲王室交好而出家利益,垄断矿产资源等等。我们一上途经多个皇家的Palace,都是不对的。
摩洛哥的经济体量位于非洲第5,落后于南非、埃及、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支柱产业是磷酸盐的开采(存储量占全世界的70%)、渔业、旅游业。但是资源优势并没有让人民富裕起来,差距悬殊,从走访的各个城市看,顶多一个非洲中等国家水平。
受教育程度低下和地区差异,将阶级矛盾在了冰山之下,可随着意识的,矛盾终将浮出水面,这个国家的未来可能不会太平。
PS:这次在摩洛哥第四大城市菲斯,带我们游览老城的导游很有哲学家的腔调。不仅外表像,而且很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跟我深入谈了很多对于、民族以及科技发展的看法。尤其一起徜徉在历史悠久的老城,有一种世外高人的仙气。
语言在一个国家的文化锻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摩洛哥的语言和它的文化一样——也是混着来的。
作为一个阿拉伯国家,摩洛哥的语言是阿拉伯语。但阿拉伯国家幅员辽阔,自然也有各地的方言,从波斯湾到大西洋,两头的人对话起来大概就跟东北人听广东话差不多。但没有一个中央,自然不会什么“阿拉伯普通话”,每个国家各说各的。
但这样难免产生歧义,就像去了广东不能叫小姐一样,在很多语义上会有不一致,甚至相反。所以阿拉伯之间的以书面为主,尽量减少口语。
而摩洛哥的本地民族,讲的是Berber语,这才是大部分人民平时的生活语言,相当于咱们国家的维族藏族语言吧。
在经过《的游戏》外景地时,小卖部的哥们儿告诉我,剧中龙妈Kalesi在东方跟各个部落交流,说的就是Berber语,当时我还真信了。几天后问到个资深向导,才知道被忽悠了……
说回语言的问题,摩洛哥过去是法属殖民地,所以法国痕迹很重。现在小学里把法语作为了必修课。而因为这里距西班牙最近,游客最多,所以很多人都会讲西班牙语。
PS:我们这次的司机因为经常接待亚洲游客,所以英语说得挺溜,据说在上岗前学了100个小时的英语。同时他平时说Berber,能看阿拉伯语的,还能听懂法语西班牙语,也算有点小天赋了。
去摩洛哥行,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当地包车,司机要英语666的,经常跑这条线,上事情摆得平的。每个城市都有不少住宿,高中低档次都有,不过在沙漠住,帐篷得事先安排,旺季比较贵。
我们是逆时针走的,飞抵卡萨布兰卡,然后马拉喀什,进沙漠两天,出来后抵达菲斯,再到蓝色小镇舍夫沙万,后面一天途经丹吉尔,艾西拉,抵达首都拉巴特(这三个地方都可以住,看行程安排),最后返回卡萨布兰卡,7天行程。
一、卡萨布兰卡是第一大城市,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人口,名气虽大,但除了哈桑二世清真寺,真没什么可逛的。电影里的Rick’s Café也就是个西餐厅而已(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但这家饭店真不咋地)。
二、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非常宏伟,最好是下午游览,在海边度过黄昏时间。摩洛哥每个城市都有清真寺,作为城市的中心建筑,我发现每个国家的清真寺长得都不太一样——摩洛哥的清真寺都有一个很高的方塔,主色调是绿色;土耳其的清真寺是中间一个圆,四周几根圆柱,以蓝色为主;沙特的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第一大寺,测试你的前世今生我没去过,网上搜了图片,就是圈了一个大广场,没有主体建筑。
三、每个城市都有老城,城墙围起来的那种,这里能真正看到当地人的生活,各类手工艺人在里面居住,而且形成上下产业链,比如有皮革厂,也有皮具深加工的店,有点像咱们的义乌。在老城闲逛和购物,我都会推荐菲斯,更干净一些,里面的手工艺品也比马拉喀什老城更精致。马拉喀什的大集市更有名,但比较乱。
四、沙漠行的天气很重要,最好是白天,夜晚群星璀璨,这次运气不佳,两个都没有挨着。而且夏天的沙漠就算晚上也热得不行,几乎一宿没合眼,所以冬天才是这里的旅游旺季。
六、此行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景,是红色村落Ait Benhaddou,这是一个比较原始的村落,还有古城墙的残垣断壁。这里曾是《的游戏》第2、3、4季的拍摄地,剧中龙妈的东方国家。想到国庆即将要拜访君临城——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也算为迎接GOT的落幕而了。
七、古村落的旁边有多个影视,《木乃伊》《角斗士》《巴别塔》《波斯王子》等电影在此拍摄。不过里面的场景都是人工搭的,跟横店差不多。当地向导说,他在《权游》中饰演了群众演员,一个卫兵,龙妈从他眼前走过,有几秒钟的镜头,还准确告诉我时间点。回来后我还真去查了,结果确实有这么个镜头,画风是这样的,龙妈后面的哥们儿都是带头盔的,就露出俩眼睛……
八、蓝色小镇舍夫沙万的盛名在外,期望值过高了,反而是海边小城艾西拉带给了我更多的惊喜,许多艺术家在墙上作画,色彩斑斓。游客不多,悠哉漫步其中,比较符合我的文艺青年调性,哈哈。
九、丹吉尔是最北边的城市,灯塔属于到此一游的景点,摩洛哥200元大钞上画的也是这里。此处距欧洲最近,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望见对面的西班牙。
十、拉巴特作为首都,存在感不强,但城市很干净很美,广场、乌达雅城堡都值得一去,也是个花上一整天闲逛的地方。
十一、摩洛哥的植被丰富,有多个“花园城市”,可惜我对于花没有什么研究。一上见到最多的是掌,形状各异,掌果是当地特色,很爽口。西瓜个儿很大。喝得最多的饮料是橙汁,折合人民币不到5块钱一杯,打进了3个橙子,甜得不要不要。
十二、摩洛哥的饮食秉承了穆斯林国家的传统,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干”,缺不缺水都会干成那样。当地菜主要就是Taji,看下图就知道是个啥,但一上我们吃到的,无非就是在这个锥形的容器里面炖牛肉、炖鸡肉、炖土豆……想不出还有其他。搞不明白,同样是穆斯林,我们的新疆怎么就能做出那么丰富可口的食物呢?
PS:本号第一次广告,为了一个非洲朋友,这次的司机小哥,人很不错,英语流利。他即将创业,开自己的旅游公司,提供全程包车服务,如果你想去摩洛哥,我把他推荐给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