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暖大地,生机勃勃,也让情舒方逸华 子女畅,多地都迎来赏花高峰期。自从2008年国家将清明列为节假日后,清明小长假就成了小伙伴出门玩耍的好时机。然而,天气是影响大家出行的重要因素,这个清明小长假天气如何?
近两天的冷空气,相信大多数小伙伴已经感受到它的威力了,中央气象台4日发布了暴雪和沙尘暴预警。清明假期,冷空气仍继续影响我国,天气舞台可谓相当热闹。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自西向东将出现明显大风降温和降水天气。南北方气温都有较明显的下降,这个假期想露小蛮腰凹造型北方的小伙伴儿就别想了。
5至6日,受冷空气影响,南疆盆地、甘肃西部、西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局地有沙尘暴,这里的小伙伴还要做好防风沙的措施。出门尽量远离高大树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防止坠物砸伤,野外用火也要注意消防安全。
一到清明,大家总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今年的清明节还线日,江淮、江汉、江南中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和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中部、东北地区中南部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有大雪。祭扫、出游的应注意防雨防滑、留意交通安全;同时注意关注临近预报,防范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
而在未来十天(4日至13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起伏明显。6日之前,冷空气较强,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大幅下降;7日后气温又将迅速回升。
4至6日,中部、华北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雪;江淮、江汉、江南中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和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有4至6级偏北风,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6至10℃;南疆盆地、甘肃部、、陕西中北部、西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局地有沙尘暴。11日前后,江南、华南北部、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将有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过程。
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从节气上来说,一般清明节气在4月5日至4月19日前后,正是4月中上旬。
从气候上来讲,“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般是指我国南方春季的降水频繁,4月江南雨日大多数在16天左右,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部分地区雨量甚至更多。那么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概率大吗?
在每年的清明节气这15天里,我们把当天降雨量达到0.1毫米或以上的日子作为一个雨日,来看看1961至2017年间,全国部分省会级城市在清明节气期间的雨日概率。
可以发现,南方地区清明时节的雨日概率普遍比北方地区高,江南地区的长沙、南昌出现雨日的概率超过60%,清明时节经常是“淫雨霏霏,连日不开”的场景。代表华南地区的福州、广州也不甘示弱,因为4月份往往是华南前汛期的开始,下雨天会逐渐多起来。而北方地区清明节气期间出现“雨纷纷”的情况并不多,好多地方的概率不到20%,银川雨日概率甚至不到10%。
然而今年清明节期间北方地区会出现“雪纷纷”的景观,比如从4月夜间将出现雨转雪或雨夹雪天气,南郊观象台常年平均终雪日期为3月5日,最晚出现在4月21日1958年,今年冬季贫雪的状态看来要在春季做个补偿了。1951年以来清明节见雪的纪录有两年,分别为1964年和1988年。
从四月全国月平均降雨量分布图也可以看出,4月我国降雨量100毫米以上降水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部分地区降水量达200毫米以上,而云南地区此时还处于旱季,降水相对较少,华北、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整月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西北地区月降水量不足10毫米。这也与北方这个季节晴暖干燥的气候状况相吻合。
人们常常认为,清明节就是扫墓祭祖、祭奠亲人的节日。其实,清明节既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从此春媚、草木发华,生长,皆清洁而明净,所以叫做“清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欣赏明媚春光,远足青郊原野。
清明节除了祭扫,还特别适合植树、采茶、踏青、筝、荡秋千等活动。清明时节,雨量增多,特别适合农作物播种、中耕、采茶或植树,所以民间流传着“明前茶,两片芽”“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谚语。清明时节植树留春,有留住生命的寓意。清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而且被古人赋予可以放走自己晦气的意思。荡秋千也有驱除不快的寓意,秋千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4月,我国气温呈现多起伏、昼夜温差加大的特点,这种天气非常容易引起感冒等身体不适,心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病。
4月也是全年升温最快的一个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温度高了,但早晚温差却大了,所以早晚要注意增添衣物。以为例,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时间集中在4月和5月,温差分别达到11.9℃和11.8℃。所以别总顾着调侃“我妈觉得我冷”了,昼夜温差达10℃以上,确实应该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另外,此时也是极易过敏的月份,除了花粉过敏,还有极易引起过敏的杨柳絮。专家提示,过敏体质者尤其要重视花粉和杨柳絮带来的健康问题,出门尽量戴上口罩,回家洗手洗脸;小孩和老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过敏药物来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