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英文歌《卡萨布兰卡》讲述了一对男女在汽车影院看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的场景。其中有一句歌词是:“可乐与爆米花,在星空下,仿佛香槟和鱼子酱”。一种消费行为被写进流行歌曲,可见爆米花在美国电影文化中的地位。
据说在最初的时候,电影院是不卖食品的。那时候的电影院线,想把看电影打造成类似于看歌剧一样的高雅行为。可观众不买账,他们觉得看电影吃东西很正常。到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电影院的生意也很不景气,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多种经营。之所以选择爆米花有这么几个理由,一个是成本极低,利润高;另一个是味道诱人,不会使人产生反感。最终,这种味道成了影院的特有的“香水”。为了利益最大化,美国的电影院也外带食品,当然,电影院里的食品和超市的差别并不是很大,而大多数观众也会遵守这项,或者说,这已经成了美国人看电影的一种习惯。
中国的电影院线是近些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就像中国篮球联赛借鉴美国一样,中国的电影院线模式也基本照搬了美国模式,包括外带食品。当然,这可能和我国现有法规有冲突,据《消费者权益保》,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消费者、加重消费者责任等不合理。同时,在很多消费者看来,影院售卖的食品价格太高,完全是依靠垄断获取暴利。据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年该院线包括爆米花在内的商品销售收入约6.31亿元,毛利率高达68.85%;票房收入虽然高达41.05亿元,但毛利率仅19.58%。而其业务里最赚钱的居然是爆米花,占了卖品利润的72%,这也就是影院独特的“爆米花经济”。
所以徐女士的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消费者会不会从这种主张里受益呢?这倒是不一定。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影院的盈利模式。简单地说,电影院的盈利模式和饭店很相似,饭店是把菜品的价格压低,而在酒水上赚取利润。而影院在爆米花上赚取的利润,则支撑起了相对低廉的票价。所以影院不希望观众自带食品,餐馆也不希望顾客自带酒水。
这种定价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把不同的消费者区别开,把低价票卖给那些对价格的观众,把高价票和爆米花卖给那些对价格不的观众。因为如果票价很高,就会把一些观众挡在门外,而对于电影放映来说,不管放一场电影进来多少个观众,其成本都是固定的。所以要想办法把只能承受低价的观众请进影院。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你去现场买票,会面对一个很高的票价,但如果你在网络上寻找资源,就会买到很低价的票。星期六左眼跳比如最近花费9元钱就可以看场电影。那么爆米花卖给谁呢?卖给那些对价格不是很,或者需要营造气氛的人,比如情侣,比如带小孩的家长。这是购买爆米花的主力军。就这样,影院把能支付各种价格的观众请了进来,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们能不对自带食品的顾客强烈反对吗?
那么如果我们强制要求电影院放弃这一条款会怎么样呢?电影院的选择就只能是降低爆米花和汽水的价格,同时悄悄地提高电影票的价格。这块成本最终仍然会由观众来分担。同样的道理,如果餐馆允许自带酒水了,那么菜品的价格就会上涨,自带酒水的顾客省下来的钱,就被不喝酒的顾客给承担了。
以上就是影院“谢绝外带食品”背后的“爆米花经济”。影院设计这样一个模式,其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购买爆米花的那些消费者们,当然也有自己的目的,或者对价格不,或者认为承担这个价格是值得的。不买爆米花的消费者,则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享受一场电影。当然,也会有消费者既想看低价电影,又想吃廉价爆米花。整个市场就这样在各自的利益下动态博弈着。我觉得如果问题不是太过分的话,公还是不要介入比较好。事实上,随着电影产业的壮大,院线的竞争越发激烈,强制的情况已经很少发生了。这项条款尽管还挂在很多影院里,但基本上已经和农田里的稻草人差不多了。本报评论员 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