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只是它的一个侧面。
北非花园摩洛哥
摩洛哥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公元前15世纪就已经有国家,它位于非洲西北端,扼守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海岸线长1700多公里。东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仅西北沿海一带为狭长低暖的平原。
由于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挡住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的热浪的,加之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地理,使摩洛哥气候温和宜人,四季花木繁茂,赢得“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摩洛哥是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还享有“北非花园”的美称。人口约3000万人,其中阿拉伯人约占80%,柏柏尔人约占20%。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
摩洛哥主要旅游点有:拉巴特、马拉喀什、
卡萨布兰卡、非斯、阿加迪尔、丹吉尔等。
当地导游很精明
第一次去摩洛哥的人难免会迷失在错综复杂的古城区里。这时候,游客很难指望靠英语问,因为这里流行的是法语。也许找一个当地导游会给你带来很多方便,不过摩洛哥的导游也不是“吃素”的,在“精明”程度上方面绝不比国内某些导游逊色。
一般发现外国游客后,就会有导游上门自荐给你带,如果你确实需要,可以雇用一个,但是一定要事先砍价,要问砍多少?至少砍一半。而且一定要事先说清楚,打算去哪些地方,决不参加任何收费项目之类的,最后是回到旅馆再付钱。
马交通像赛车
在摩洛哥,城市内几乎没什么公共交通,主要就是出租车和公交车。不过出租车价钱很便宜,起步费不过相当于几元人民币。这里的司机不管男女,开车一律很猛,一坐上车,就只听得到喇叭声,车辆到处横冲直撞,车里也没有冷气。
公交车也经常抛锚,所谓空调车根本就是传说。
在摩洛哥街头,中国人可能会感到亲切和自豪,因为这里的交通秩序还赶不上中国。行人决不跟着红绿灯走,也没有行人专用道,只能穿越空隙过马。
姑娘美丽动人
摩洛哥女子因为教,必须穿长袍、戴头巾,但实际上很多年轻女子只戴头巾,可能是由于天气太热,也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段。作为游客,绝对不可以给戴头巾的女子。
摩洛哥姑娘很会打扮,即使穿着长袍,也会披金挂银。有的母亲自己不能“招摇”,就把未成年的女儿拿来过瘾,所以上的小女孩都穿得十分清凉,有的还化上埃及艳后一样的妆。
由于曾经被法国和西班牙,摩洛哥人中有不少混血儿,而且北非民族本来就是白种人,所以摩洛哥女子有点像法国,五官标致、身材比例又好,要不是教的,一定会产生不少世界小姐。
虽然女性的活动受到很多,但是在某些方面她们非常,几乎人人都戴纯黑墨镜,既可以防紫外线,又可以毫无地看别人。一般未婚女性不管多漂亮的脸蛋,多迷人的双瞳,都爱画上粗黑的眼线,活像伊莉莎白·泰勒在《埃及艳后》中的造型。人人留长发,几乎看不到剪短发的女人,浓眉大眼,一排又黑又卷又翘如扇子般的睫毛,真是天生丽质。
[关于城]
卡萨布兰卡城市布局以联合国广场、穆罕默德五世广场、胜利广场等几个点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外发散。与市中心现代化的联合国广场一墙之隔,另有一番天地:狭窄密集宛如迷宫的小街小巷,喧闹活泼的集市,蒙面的柏柏尔女人和穿传统长袍的男子行走其间。这里是
卡萨布兰卡的阿拉伯旧城区,人称“麦地那”的城中之城。密密麻麻的砖房,是一色耀眼的白。
常温酸奶你敢喝吗
在摩洛哥喝水只能靠买,一瓶矿泉水得要几十元人民币,虽然天气炎热,却没有冰镇矿泉水,也没有冷饮。四处可见的饮料是酸奶和果汁,同样也没有冰镇的。
即使是摩洛哥人的最爱——酸奶,也只能喝常温的。如果你没有一个坚强的胃,最好不要品尝,几乎所有第一次喝的人都会拉肚子。
饭店里大部分菜单不是法文就是摩洛哥语,英语只在少数大饭店能用上。
香香甜甜琳琅满目
摩洛哥美食离不开香料,在商店里最值得购买的土产也是香料。各式香料往往装在瓶子中陈列,象是中国的中药店。其中最值得购买的的首推“番红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香料之一,在著名的西班牙海鲜饭中,就使用了番红花。
摩洛哥主食比较简单,饭后的甜点多半含有干果类等成份,吃起来像是花生糖,不过有一点要注意,摩洛哥甜食真是“非常非常地甜”。
中国茶、摩洛哥泡
就像电影《
卡萨布兰卡》里一样,摩洛哥各个城市都布满咖啡馆和小酒馆,但是大多数都属于妇女不得入内,往往只有男性占据整个咖啡馆。
摩洛哥男人一般偏瘦,肤色较白,有很多帅哥,不过由于国内以旅游业为主,工业和农业不发达,很多男性不从事工作,每天就在咖啡馆和茶馆里时间。
不过摩洛哥的咖啡馆的确非同一般。摩洛哥咖啡和薄荷茶闻名世界,都是以味道浓重为特色。摩洛哥咖啡有点像意大利浓缩咖啡,放在精巧的小玻璃杯里,一口就干,香醇浓烈。
薄荷茶素有摩洛哥威士忌之称,是用干燥的茶叶加糖煮出香味,再放入新鲜薄荷成,放在银壶中饮用,虽然热气腾腾,却有清凉解暑的妙用。
说到薄荷茶,就不得不说到中国。早在14世纪中叶,中摩两国的大旅行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几乎在同一时间实现“互访”,到17世纪时,中国绿茶传入摩洛哥,成了民族饮料延续至今。(施平国际周刊专稿)(新闻晚报)(来源: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