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埃菲尔铁塔脚下准备登塔的人排起了长龙,巴黎街头大大小小的旅行社里电话声此起彼伏,飞往法国的机票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巴黎,经常名列“全球最热门旅游目的地”榜单榜首的城市,迎来了久违的晴暖天气和络绎不绝的游客。查看法国实时统计网站数据,今年以来,巴黎已经接待了超过860万人次的游客,相当于每一秒就有一名游客踏进巴黎。
笔者曾经在塞纳河边偶遇一对美国来的老夫妇,年逾七旬,手拉手在河岸上悠闲地散步。当我们聊起为什么来到巴黎时,老人说:“我从年轻时起,就向往巴黎。如今我们年纪大了,我想在走不动之前一定要来巴黎看看,不能留下遗憾。”
纽约、伦敦、罗马……巴黎与这些大都市一样,都有广为人知的景点、良好的购物和游客接待能力,但也存在着堵车、空气污染、治安问题和不太整洁的街道,那为什么巴黎就是如此与众不同,有让人趋之若鹜的魅力与“浪漫”的标签呢?“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这句评价,或许就是一个答案。
前往巴黎的游客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像美国导演伍迪·艾伦一样来寻找海明威笔下那“流动的盛宴”的。不仅仅是已经远去的海明威、雨果、巴尔扎克,现在依然活跃于文艺界的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迪亚诺、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等大家,都在用自己的作品为巴黎做“品牌推广”,让这座城市在古老的积淀中滋长新的魅力。无论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悲惨世界》,还是讲述情感的《爱在日落黄昏时》,以巴黎为创作背景的众多经典频出,也成了巴黎最好的宣传文案。
就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奥黛丽·赫本的罗马、三毛的撒哈拉、英格丽·褒曼的卡萨布兰卡……文艺作品对一方池塘、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将被赋予何种内涵有着巨大影响力,不需赘述。巴黎人骄傲于自己对城市的,就像《午夜巴黎》中描绘的场景一般,来巴黎看看,对于很多游客来说,不仅是看看风景、逛逛博物馆,更是坐在《爱美丽》的咖啡馆喝杯咖啡,去莎士比亚书店寻找海明威曾睡过的老旧行军床,听着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想象一个起舞的艾丝美拉达。
人们的文化朝圣心理为巴黎增加了一层,口耳相传的个人感受则会激起更多人去巴黎的念头。当然,对于没有接触过那些巨作的观光客来说,巴黎自然不过尔耳。
由此可见,作为“流动的盛宴”,巴黎已经为许多代人奉上了美食,这些人也为巴黎带来了丰厚收入。今天的巴黎,仍在吸引、鼓励和支持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导演在城市各个角落创作,也满足着游客的寻梦之旅,这般物质与文化的良性循环,或许正是巴黎之为巴黎的原因。
《 》( 2015年04月14日 21 版)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