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景点摩洛哥留学生雅莉:想写一本关于中国的小说

※发布时间:2015-5-23 13:26:28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雅莉在山东师范大学迎新文艺晚会现场

  雅莉(左一)与朋友合影

  雅莉学习中国武术

  雅莉生活照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对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的知晓率远远高于拉巴特,甚至高于这两座城市所在的国家摩洛哥王国。1942上映的影片《卡萨布兰卡》在第16届奥斯卡颁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项,成为被无数次重温的经典,也让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

  拉巴特和卡萨布兰卡,一个是摩洛哥的首都,一个是摩洛哥的第一大城市,对于中国人来说,作为阿拉伯国家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因为很少听说而显得颇有些神秘色彩。法蒂玛祖赫拉便来自这里,她的中文名字叫雅莉。

  挑战汉语:孔子学院搭起两国交流桥梁

  与很多在山东留学的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停留在美食美景等层面不同,雅莉对中国的理解似乎更加深刻一些,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雅莉与中国山东网记者聊的话题从学习到生活,从莫言到文学,从地理到教,让人不禁对这个热情、自信的姑娘刮目相看,她的一些见解和洞察也让中国山东网记者感到吃惊。

  摩洛哥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就像中国人眼里的摩洛哥遥远而神秘一样,摩洛哥人眼里的中国同样遥不可及,人们对汉语的认识几乎停留在一个字上:难。而随着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成立,汉语背后蕴藏着的精深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也一点点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为更多的摩洛哥人所认识。雅莉正是通过孔子学院认识了中国,并成为第一个通过孔子学院来到中国的摩洛哥人。

  雅莉本科学习的是法语专业,大学毕业以后,雅莉从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来到了中国首都,这两座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迥异的首府,无论是地理还是生活习俗都相去甚远,而这种差异,成为雅莉探索和挑战汉语的动力。

  结缘山东:之中注定的

  在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了3年汉语之后,雅莉决定到中国继续深造。她深造的学校之所以选择山东师范大学,还要从2011年的那个春天说起。

  当时正在留学的雅莉和朋友一起来济南旅游,对济南这座安静而舒适的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喧嚣不同,趵突泉、黑虎泉、千佛山、九如山等景点的初体验,让雅莉看到了一个被山和水包围浸润的济南,在雅莉看来,作为一个大省的省会,这份闲适和安静难能可贵。

  在千佛山顶上,雅莉被一位的工作人员叫住,抽了几根签,虽然听不懂工作人员的解释,但是通过观察他脸上的表情,雅莉猜测这个签一定代表着好的预兆。之中,雅莉觉得自己跟济南有不解之缘。

  时隔三年,正如雅莉自己预感的一样,2013年的秋天,她再一次来到了济南,这一次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留学的。想起三年前千佛山顶那个,她想去寻找当年为她卜卦的人,却遍寻不着。

  “我是穆斯林,是不教的,但是我去千佛山上溜达溜达,回来以后睡得很香。”雅莉说。

  融入济南:从“中国盲”到“中国通”

  去年九月,雅莉正式进入山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刚开始在济南的生活,雅莉就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称呼人“老师”,这个山东独有的民俗文化,让雅莉觉得非常有意思。刚开始有人喊她“老师”,她非常惊讶对方如何知道她以后要当老师,久而久之,她发现“老师”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职业,而是对陌生人的敬称,于是也开始入乡随俗,对陌生人喊起了“老师”。

  “在别的地方你也喊别人老师么?”

  “不啊,别的地方称呼可多了,阿姨,师傅,哥们,,都喊。”说完雅莉爽朗地笑了。

  在济南的学习和生活是顺利的,如今的雅莉不仅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毫无障碍地与人交流,还通过了HSK5级汉语水平考试,目前正在准备6级的考试。雅莉对语言有一股天生的热爱,用她的话说,当时学汉语的最大动力就是要挑战一门极具难度的语言。很多与她一起学习汉语的人最终选择了放弃,雅莉不仅了下来,而且很快融入了中国的生活。

  通过短短几年的留学生活,雅莉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国通”,她学过剪纸、书法和编制中国结,还能熟练地使用筷子,说起中国的茶文化也头头是道,白茶、绿茶、红茶、普洱茶、茉莉花茶,这些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元素,她都信手拈来。

  洞察人情:青岛人与拉巴特人有点像

  雅莉似乎对人也有着一种天生的洞察力。比如说,她认为青岛人有些骄傲,就像拉巴特人一样,而济南人就很热情。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这么感觉。”雅莉说。青岛和拉巴特有很多相同点,比如都是历史深厚的名城,都是沿海城市,青岛人的性格也有些像拉巴特人,骨子里有一种骄傲。

  “如果一个摩洛哥的学生要来中国留学,我会推荐他来济南这样的城市,而不是这样的大城市,这里的更有利于进行深入地学习,进步也会更快。”雅丽说,很多留学生来到中国之后,可以同时学习汉语和英语,一举两得。

  说起两国的异同,雅莉说起了一件让她感到很奇怪的事情,汉语的“好玩儿”这个词汇,在摩洛哥语里,无论是发音和意思都一模一样,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雅莉的困惑不足为奇,一直以来,汉语和阿拉伯语并称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殊不知,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渊源。在古代,阿拉伯语就吸收了大量汉语词汇。而在现代,随着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兴起与壮大,汉语热也到了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现在汉语对阿拉伯语的影响可谓是日渐加深。

  雅莉告诉中国山东网记者,在摩洛哥,还有很多人以为亚洲人都是中国人,有一次跟妹妹一起逛街,遇到了一个中国的南方人在卖东西,她用流利的汉语问“多少钱”,对方感到非常,以至于忘记了回答。

  “现在越来越多的摩洛哥人开始学习中文,有的人通过孔子学院,也有的通过或者朋友。”雅莉告诉记者,现在汉语在摩洛哥正越来越热,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和她一样,来到中国,再把“中国”带回摩洛哥。

  许下心愿:写一本关于中国的小说

  雅莉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大学教授,父亲(Said Yaktine)还是阿拉伯国家一个颇有名气的作家。受父亲的影响,雅莉有一个心愿便是回国后写一本关于中国的小说,把她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经历,中国的美食、文化、习俗都融入她的小说里,向更多的阿拉伯语国家介绍中国。

  “我爸爸希望我能写一写莫言,”雅丽说,“我只看过法语版的莫言的作品,还没看过中文版的,我爸爸希望以后我能写写关于莫言作品的文章。”

  谈到对将来的打算,雅莉说,她希望毕业以后继续留在中国读博士,学成以后,也许她会进入一家中国公司,或者做一名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但她最想做的,还是回孔子学院或者大学当一名汉语老师。(中国山东网记者 姜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