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游记丨初:出差摩洛哥

※发布时间:2023-10-15 22:58:05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出差摩洛哥,除紧张的工作外,还游览了拉巴特和卡萨布兰卡市容,参观了穆罕默德五世墓和乌达亚堡,收获匪浅。

  上世纪70年代中,我在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武官处任职期间,西撒哈拉问题日趋严峻,战争大有扩大之势,甚至有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为摸清阿、摩双方的底牌,弄清西撒问题的发展趋势,办公会议决定,让我去中国驻摩洛哥大,就西撒哈拉形势问题以及阿摩关系、美苏在北非的争夺等问题进行交流。

  临行前,我还向周伯萍大使和于克忠武官就交流的具体问题做了汇报,他们再三我,要努力做好交流工作。我当场表示,一定完成任务。同时,他们提醒我要特别注意安全,因为我将乘坐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的航班赴摩洛哥,当时中国还没有与沙特阿拉伯建立外交关系。

  西撒哈拉,位于非洲的西北角,地处撒哈拉沙漠的西部,西濒大西洋,北毗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东部和南部与毛里塔尼亚接壤。面积 26.6万平方公里,人口7.3万人,海岸线公里,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公元 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西撒哈拉。15世纪中叶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侵入。1934年,西撒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人民反对殖义的运动风起云涌,并得到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的帮助和国际社会的支持,西班牙宣布将结束在西撒的殖民。1973年5月10日,西撒宣告成立当地人民的自治—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波利萨里奥),决定通过武装斗争争取西撒的。同年5月20日,仅有十几支枪的西撒人阵,武装袭击了西班牙殖民军的据点汉格拉,揭开了西撒武装斗争的序幕。然而,围绕西撒的归属问题,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和西撒人阵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斗争,甚至武装冲突。1975年 10月,在国际法院就西撒主权归属问题做出仲裁的当天,摩洛哥组织 35万人向西撒进军,并与西撒人阵发生正面冲突。1975年11月14日,西班牙与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签订《马德里协议》,西班牙将于1976年2月 26日撤离西撒。1975年11月 16日,即《马德里协议》 签订后的第二天,集结在边境地区的摩、毛两队大举开进西撒。摩、毛随后签订分治西撒的协定。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国强烈反对和摩、毛瓜分西撒。

  1976年 1月 27日,阿军还曾与摩军在西撒的安加拉绿洲兵戎相见,以摩军对西撒人民的和搜剿,达成目的后于1976年2月中旬主动撤离。面对新的形势,西撒人阵于1976年 2月 27日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国”,将继续武装斗争,击退摩、毛入侵者。随后,摩、毛军队与得到阿支持的西撒人阵武装力量不断在西撒哈拉地区发生冲突。1976年3月6日,阿率先承认阿拉伯撒哈拉国,随即又向西撒人阵提供大量武器装备,把阿境内的廷杜夫地区作为西撒人阵游击队的根据地和西撒难民营。利比亚则向西撒人阵提供2亿美元购买武器装备,并与阿一起联合支持西撒的运动。1976年3月7日,摩洛哥宣布与阿尔及利亚断交,西北非洲地区形势骤然紧张。

  我乘沙特航空公司航班抵达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国际机场后,下了飞机径直向机场出口处走去。摩洛哥同志已在那里等候。上了汽车,同志一给我介绍沿途的风光和美景。进入拉巴特市后,西式的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的精巧住宅掩映在花树丛中。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街心花园,比比皆是。

  到中国驻摩洛哥大后,我即去向宋寒毅大使报到,转达周伯萍大使和于克忠武官对他的问候,并汇报了我此行的目的和任务。随后,宋大使与我就西撒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第二天,我与中国驻摩洛哥大政务参赞和调研室的同志进行了整整一天的交流。交流主要围绕西撒问题,其中包括西撒武装冲突的发展趋势,阿、摩对西撒问题的底线,阿会否直接卷入西撒冲突,阿、摩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西撒人阵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阿、摩双方的军事实力,摩军在西撒的兵力部署情况,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对西撒问题的态度,美苏在北非的争夺,等等。第二天晚上,我又与驻拉巴特分社的同志就西撒问题进行了交流。

  多次的交流,使我赴摩洛哥交流的工作收益颇丰。返回后,我向周伯萍大使、于克忠武官、杜易参赞以及调研室和文化处的同志做了汇报。周伯萍大使和于克忠武官对我此行十分满意。

  同志介绍说,拉巴特市位于摩洛哥西北部布雷格雷格河河口,是一座濒临大西洋的城市。与菲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并称摩洛哥四大皇城,自1912年以来为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由两个紧连的姐妹城组成,即拉巴特新城和萨勒旧城。新城为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的住宅,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王宫、机关、全国高等学府都坐落在新城。旧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依然保留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拉巴特市是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与的现代主义深度对话的产物。

  在车上饱览拉巴特市容后,我们直奔穆罕默德五世墓。穆罕默德五世墓是拉巴特市的标志性建筑,被认为是阿拉维王朝期间现代建筑的典范。穆罕默德五世墓位于拉巴特市中心。穆罕默德五世是前任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祖父,1961年逝世。墓地于1963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陵墓由一个伊斯兰绿的瓦顶加上四面白色大理石的墙壁组成,外围一圈是带拱门的敞廊,类似于亭台楼阁的设计。外观素雅,里面却十分豪华,室内是一个地下墓室,中央安放着穆罕穆德五世的玛瑙石石棺,墙面的雕花和金色穹顶的装饰十分华丽,显示了墓主人的气派与工匠的水准。陈列馆内收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像和穆罕默德五世的遗物及其时期的历史文献。

  穆罕默德五世墓的正面是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和哈桑塔。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地区最大的清线年一场以葡萄牙首都为震中的大地震,从仅存的 312根大石柱仍可想象其昔日的雄伟。哈桑塔保存较好,四周雕刻着不同图案,展示了摩洛哥传统艺术的特色。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优美的建筑工艺和摩洛哥特有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哈桑塔广场由昔日清真寺遗址改建而成,偌大的广场上全部铺着白色的花岗岩,并竖立着一排排花岗岩石柱,或高或低,整齐排列,这些石柱都是用被地震折断的石柱重行堆筑起来的,共 312根,每根直径约 1米左右,庄严雄伟。

  拜谒穆罕默德五世墓后,我们去参观乌达亚堡。乌达亚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是一处建筑在海岬角上的古老军事要塞。始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最初是柏柏尔人为渡海远征而修建的军事堡垒。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

  现存乌达亚堡有三个对外的区域:一是院内花园,为伊斯梅尔国王于 17世纪所建,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园林建筑的典型风格;二是博物馆,分两个展厅,一个展出历代珠宝、乐器,另一个展出历代民族服装,包括柏柏尔人、撒哈拉人、摩洛哥服饰以及古代红铜和土陶器皿;三是高空平台,为古代空中市场遗迹。站在平台上可以俯视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欣赏拉巴特古港口和老城区全景。

  走进乌达亚堡,犹如走进一个蓝色的梦幻世界,整个乌达亚堡以蓝白色为主调,装饰着精美的伊斯兰风格花纹,砖石铺就的小巷四通八达。这座嵌在海岬角上的城堡,展现出它独特的美。我们沿着街巷,一直朝深处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两者往前走,便一个高空平台,曾是古代摩洛哥的市场。市场倚偎大海,可以想象当年这里做什么货物的交易。如今,乌达亚堡内保留着柏柏尔人的民居和街道,生活在这里的除了阿伯人,主要是以西班牙人、希腊人和为主的外国人,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建筑群里留下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堡内建筑上的装饰也充满风情。

  第四天我准备从卡萨布兰卡机场乘飞机返回阿尔及利亚时,摩洛哥的同志让我早点走,以便游览一下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位于摩洛哥西部的大西洋沿岸,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摩洛哥的历史名城。12世纪柏柏尔人在此建城,名为安法,意为“高地”。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当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5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安法,并将其夷为平地。1770年,摩洛哥国王在安法城旧址兴建一座新城,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同样意为“白色的房子”。1907年,法国殖民者占领了卡萨布兰卡,并在此建设了港口。卡萨布兰卡从此成为摩洛哥的主要贸易口岸,经济迅速发展。1956年摩洛哥后,将该市名称恢复为达尔贝达。

  如今,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被誉为 “摩洛哥之肺”、“大西洋新娘”。这里风景秀丽,优美,气候温和宜人,也是北非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卡萨布兰卡这座白色城市,清一色白的房子依山而建,一种从未有过的视觉冲击让我感到震撼。卡萨布兰卡的白色房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到卡萨布兰卡大西洋海岸边,广袤的蓝色海洋令人赞叹,湛蓝的天空让人着迷,漂浮在远处的朵朵白云惹醉,沿岸的风光是摩洛哥人的美丽家园。

  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角,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是受其实际管辖的西撒哈拉地区与毛里塔尼亚紧邻,西部滨临大西洋,并向北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望。各种丰富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摩洛哥文化风情。神秘的摩洛哥,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遗迹,都由内而外地散发着古典和浪漫的气息,着世界各地无数热爱旅行的人,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作者的游记文脉清晰,语言精湛,情景交融,异域风情,别有洞天。品赏阅读。

  初 1941年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正师大校军衔。曾任中国驻法国和阿尔及利亚大武官处秘书、中国驻法国大陆军武官、中国驻意大利大陆海空军武官、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分会高级顾问、外国问题研究会理事兼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军事外交、军事情报和国际问题研究工作。曾在《解放军报》《环球时报》《国际战略研究》《外国问题研究》《环球财经》《和平与发展》《地缘与能源》《世界知识博览》《世界文化》《军休之友》《中国地名》《世界文学》等报刊和《国际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江山文学网》和《银河悦读中文网》上发表过数百篇时文和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怀念父亲母亲》《永远的记忆》《岁月的痕迹》《桑榆拾贝》《回望》《2000年的欧洲》(合著)《列国志——科特迪瓦》《世界知识丛书》之比利时、阿尔及利亚、南非等18国,《万国博览》之葡萄牙、比利时、摩纳哥等4国。主要译作:《阿尔及利亚总统胡阿里·布迈丁传》(合译)《法国核力量发展史》《21世纪战争》等。曾多次在《江山文学网》和《银河悦读中文网》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连续四年被评为“金牌作者”,荣获五一劳模、优秀、出彩银河人和“榜样战友”等称号

  李先亮,1957年生,安徽省太和县人,1976年入伍,中员,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协会员,总后华北东北局政研会会员,省国防工办政研会员,省杂文学会会员。历任干事、编辑、科员、军企团委、组宣处长、纪委、报刊首席编辑、副总编。自1981年以来,在国家和省市级发表作品800多万字,著有《者之歌》、《拨动兰天的琴弦》、《英雄》、《生命》等[被拍摄专题片]。

  征文丨初:忙碌而充实的2022 游记丨初:实地考察法兰西 童年地理征文丨初:我的小学生活片段

  银河悦读中文网前身为榕树下雀之巢文学,2017年4月29日在上海创立该网站已近5年,现管理团队近60人。

  网站汇集来自全国各级作协会员,退役军人、退休人员和高校及中小学的教师、大中小学生以及网络文学写手,是国内首家为以中老年为主体覆盖全龄段的原创文学艺术网站。在、上海、天津、、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陕西、、新疆等21个省市自治区创建了40家分站。

  网站以“书写你我”为宣言,以“网聚正能量,抒写真善美”为旨,以“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以“敢为人先、、志愿奉献”为坐标,为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奋斗目标,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家园”,也是文学星空的璀璨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