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来认识一下这幅画的作者了!

※发布时间:2017-10-10 18:31:3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1941年12月7日,350余架隶属日本帝国海军的战机对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实施,投下穿甲。美军士兵在爆炸的巨响声中惊醒,毫无防备,只能在仓促中进行自卫。这场史称的军事行动在90分钟内结束,日军炸沉四艘战列舰和两艘舰,炸毁飞机188架,2400名美国人丧生,1250人受伤。偷袭过后,日本正式向美国宣战。次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发表了“国耻”,随后即签署了对日本帝国的正式宣战声明。

  1942年,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Nighthawks)问世。你不一定听说过这位画家的名字,但你一定看到过这幅画。

  后来的人总是乐于把《夜游者》解读成某种都市孤独情绪的流露,因为霍普自己在谈论创作初衷时也说过这样的话:“或许我的确是无意识地在描绘一个大城市的孤独。”所以自以为是全部人类历史中最孤独的现代都市人就把所有与孤独沾边的词语一股脑儿抛了出来,“空空荡荡”、“清冷”、“孑然一身”、“冷漠”、“孤立”、“寂寥”、“寂寞”、“百无聊赖”、“茫然孤独”……所有这些莫名其妙的同义词似乎成了看懂霍普的不二。霍普本人也成了“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的大师。

  然而这么看的人显然忽略了两个事实。首先,霍普生于1882年,1942的时候他不算虚岁都已经60了。让一个花甲老人再去都市寂寞的小情绪,多少有点不讲道理。第二个事实在本文开头第一段已经摆出来了,日军偷袭珍珠港,全美国人民视之为国耻。讲道理,这是要比“现代城市生活的、孤独”高到不知道哪里去的某种情操,生活在当时的艺术家不会感觉不到。

  于是,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不久,霍普就开始了《夜游者》的创作,他想把刚刚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画下来,通过画笔来记录当时美国的社会氛围和美国的情绪,这是他擅长的。同时期的美国好莱坞也出现了这种主题上的转变,1941年的亨弗莱·鲍嘉还在演《夜困摩天岭》里的江洋大盗和《马耳他之鹰》里的私家侦探,下一年就演起了《卡萨布兰卡》里深明家国的情怀商人。

  但是同时视觉艺术,当时的好莱坞一种乐观反战的情绪,霍普的绘画则要现实得多。将《卡萨布兰卡》剧照和《夜游者》放在一起看,这种感觉尤为明显。鲍嘉和褒曼的演技再好,也敌不过霍普那支现实主义的画笔。

  有意思的是霍普本人就是影迷,“每当我没心思画画的时候,就跑去看上一个礼拜或是更长时间的电影。我经常给自己这种电影狂欢。”霍普钟爱那一时期的好莱坞黑色电影,可以想象那种柔情硬汉搭配蛇蝎美人的悬疑故事有多么令他着迷。

  在追溯《夜游者》的创作过程时,霍普的传记作者盖尔·莱文发现,霍普是在读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手》之后得到的灵感。这个故事的场景设定在一个小餐馆里,主要人物是两个杀手连同餐馆里的伙计以及一个没有按时出现的目标。

  所以如果要一副完整的画面,事情可能是这样的:1941年底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明威发表于1927年的作品《杀手》被某一家社的编辑重新刊载,霍普因为时不时会给一些画封面和插图,无意间就读到了海明威这篇小说,受其画下了《夜游者》。

  很难说这整件事能和孤独寂寞扯上什么关系。因为霍普自己也说:“或许我的确是无意识地在描绘一个大城市的孤独。”言外之意就是,在有意识的考虑中,霍普并不在乎什么“大城市的孤独”。

  他刻画了一种日益由物质富足来定义的文化所特有的情感疏离……霍普对现代生活的平凡细节和心理张力有着敏锐嗅觉,他那些平实朴素的绘画作品总是聚焦于熟悉场景中的孤独个体。……他关注孤独、、死亡等主题,以及对于无法兑现的物质许诺所抱怀的现代式。

  二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当下的人离开历史语境看霍普,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无论如何,简单地把霍普的画归因到寂寞是一种任性。

  美国犯罪小说大咖劳伦斯·布洛克在2016年纠集了一票霍普的粉丝,共同写作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说集《光与暗的故事》(In Sunlight or In Shadow),作者中包括斯蒂芬·金、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迈克尔·康奈利、杰弗里·迪弗等人。这些作家每个人挑选一幅自己中意的霍普作品,把自己对画的理解通过短篇小说的形式写出来。在2017年霍普50周年祭的时候,这本小说集获得了2017年埃德加·爱伦·坡最佳短篇小说。

  所以,重点是:近期这本小说集将由中信大方推出简体中文版。如果你对霍普的画有感觉,你也一定会喜欢这些故事!因为这些故事里有的,不只是孤独与寂寞。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