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广发银行举办的智者论坛时表示,可以采取多项措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工群体中有巨大的房地产市场,提高对农民工的补贴,尤其是住房补贴,既可以满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规范化运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目前有2.3亿农民工,如果每位农民工每年可以领取一万元的住房补贴,那么P就可增长2.3%。(4月21日《合肥晚报》)
从“提高学费防富人搭便车”到“火车票按经济规律涨价”,从反对建设经济适用房到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茅老这几年没少挨骂。作为一个八旬老人,茅老明知很多人反对,仍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敢言值得肯定。给农民工每人每年发放一万元住房补贴,可以满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拉动P增长。表面上看,茅老的对农民工充满体恤关怀。但是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如是根本不靠谱、不可行。
首先,要落实茅老给全体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的,在资金来源上与技术层面都存在障碍。今年3月25日,财政部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数据。中央财政收入预算为3806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4666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8500亿元。中央财政收入预算一共只有这么多,一下子切出23000亿元的农民工住房补贴蛋糕,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茅老作为经济学家,难道不清楚国家的真实家底?提出如此超前岂不贻笑大方?就算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23000亿元资金可以到位,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怎么办?茅老这个馅饼也画得太大了吧。
再说,“农民工”本身就是一个不规范的概念。农民工身份的认定是一个无法绕去的难题。生活在城市的外来务工者叫农民工?还是户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人叫农民工?那些在城市的大学生“蚁族”算不算?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中央财政有发放万亿农民工住房补贴的能力,这些钱是真正雪中送炭补到农民工手中,还是被某些人围追堵截、,都是个是问号。
而且,给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推动房地产市场规范化运作、拉动P增长根本不靠谱。在房价高企的当下,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给农民工发放万元住房补贴,农民在城里就买得起房吗?且不说1万元在大城市买不到1平方米,就是县城也买不了一间厕所。从理论上讲,让农民工拿着万元住房补贴去租房,改善住房条件是可以的。问题是,数万亿资金进入住房市场,客观上也会刺激开发商与房东的创收,他们刻意抬高住房销售价与租赁价,都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这不仅会给高热的住房市场火上浇油,也会加剧通货膨胀。如此一来,不仅农民工得不到多少实惠,还会把更多普通推向无助的境地。如此拉动P增长,现实意义何在?
没有农民工的积极参与和奉献,城市建设、加工企业、服务行业都不可能拥有今天的繁荣。由于身份壁垒,许多农民工没有受到城市应有的尊重,也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待遇。这是不公平的。农民工当“柜族”、住集装箱之类的报道无疑令人。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央、地方与社会都应该想办法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比如,把农民工纳入当地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农民工公寓、公租屋,都值得考虑。但是给农民工发放万元住房补贴的太超前,且副作用明显,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曾有报道说,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10倍,成金融危机受益者。与担任的经济学家不同,已经退休的茅老走穴、赶场、发表观点,无可非议。我们也不愿意恶意猜度茅老是拿了举办方的好处,迎合对方意图,利用人物身份选择性地表达观点。但是茅老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经济学观点为何屡遭炮轰,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经济学问题。到底是茅老宝刀已老,还是茅老社会责任心不够,我们不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金木水火土查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