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以来,春节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不变的内核是年俗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游春节习俗主要有如下一些:
1.腊月二十三:祭灶。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的日子,祭灶时贴上对联:“呈好事,下界降吉祥”。
2.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清扫出门。
3.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4.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家人中有人在外不能赶回家团聚,也要给他留座,放置碗筷,以示他也在家团聚吃饭。新婚儿媳未育小孩,也要添置碗筷,以示小孩即将出生,意为添子添孙。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
5.正月初一: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6.逛庙会。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教仪式。庙会期间,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7.观社火。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古老的土地与火的,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8.舞龙。舞龙,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湖镇的滚花龙、硬头狮子,社阳的板凳龙,横山的稻草龙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