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草原上的心灵之约

※发布时间:2019-1-23 3:34:2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顾顺章灭门案

  央广网2月23日消息(记者何鹏 杨 宝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纯粹用人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多个声部,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它神秘、浑厚、辽远,是来自草原、来自蒙古人生活的声音。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草原上的自然、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古老的呼麦还能不能唱响草原?

  每年春节前,都是呼麦演员文丽最忙的时候。民族艺术剧院春节文艺会演,文丽的节目就是呼麦表演。

  呼麦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文丽解释说,喉咙这个部位,在蒙古族的语言里叫“holm”。从嗓子这儿发出来的声音,就叫做“homi”,汉语就说呼麦了。

  呼麦,在蒙古草原流传了数百年,在地区曾经一度失传。从1993年开始,一些蒙古族艺人一边挖掘整理,一边向蒙古国的老艺人学习,让古老的草原天籁重新复活。文丽就是其中之一。

  文丽说,以前一说呼麦,人们都不知道。文丽的蒙古名叫苏依拉赛汗,去演出的时候观众说不了这个名字,他们就说呼麦:“诶呼麦你过来,你把嘴张开,我要看你嘴里含的什么东西,你怎么能出来这种声音。”

  文丽能从喉咙里发出四种不同音色的声音,有时像群山环绕,有时似打猎时号角齐鸣,有时细若游丝,有时又壮如洪钟。

  在文丽进行演出排练的时候,她的同乡小黑结束了在深圳的演出,赶回距离呼伦贝尔市区100公里外的牧区——新巴尔虎左旗。

  “敖包”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场所。小黑的“呼麦敖包”,顶端有代表呼麦的神灵画像,还有呼麦的蒙古语标识和英语标识。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呼麦、喜欢呼麦:“现在城市的孩子们和城市的人们想学呼麦,他们不懂呼麦真正的意义。希望他们来到草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体音乐的魅力。”

  小黑是职业者。他在家乡的草原上放过羊,在的文化公司做过营销。现在,一年中有一半以上时间是在各地演出。他喜欢把呼麦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表演,跟电子DJ、模特都有过合作,他觉得“感觉很好”,呼麦有上佳的听觉效果,而模特则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呼麦从兴起到失传,经历了几百年;从失传到复兴,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如今,几乎所有与蒙古民族有关的场合,都能听到呼麦的声音。

  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赏,令人欣慰。胡格吉勒图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呼麦传承人,他看了很多呼麦表演,却陷入了困惑:“呼麦有12种唱法,我学了4年,哪怕那些学的人,学2年,把12种唱会了,对于呼麦的传承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事儿。”

  有困惑的,不仅仅是胡格吉勒图。文丽有困惑,小黑也有困惑——到底呼麦是什么?呼麦最深度的东西在哪?到现在他也说不明白。

  什么样的呼麦演唱才算好?胡格吉勒图、文丽、小黑,他们都在寻找,从内心寻找那个来自草原的声音。

  胡格吉勒图在自费出版呼麦演唱的CD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的演唱方式之一,是蒙古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要用最标准、最纯正的呼麦后人:“现在还有百分之四十的人一直在努力,把呼麦传承下去,我特别他们。”

  文丽,正在努力把更多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融入呼麦表演,她想让呼麦有更多的表现形式,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让呼麦走得更远。她说,牧区放羊不再骑马,改成了骑摩托;大自然也在变化,游牧生活甚至都进了博物馆,可她不希望呼麦也只能进入博物馆。

  零下47度,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来了几十年来最冷的一天。小黑穿上蒙古袍,来到“呼麦敖包”,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他顺时针绕着敖包,一边演唱呼麦,一边将祈福的炒米抛向敖包。

  小黑说,这是苍予的礼物,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她,能够把这个礼物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去懂得,去理解,“我有这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