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舍夫沙万(Chefchaouen)小城,是在2007年做摩洛哥旅行计划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当我头一回在网上看到这个座蓝色的小城的照片时,猜想那应该可能是个教气息很浓的古城!然而,在两次访问蓝城舍夫沙万之后,我相当确定这是个相当特别的地方,它和摩洛哥的任何一座城镇的调性都不一样。
舍夫沙万,这座以蓝色建筑而闻名的小城,位于摩洛哥北部珊瑚国民党八大金刚礁山的山坡上,是一处有着550年历史的地中海老城。这里大多数房子和墙壁上都涂装了浓郁的冷调蓝涂料,但居民的房顶多数还是正常的红色调。当地居民的楼梯、装饰、街道,甚至当地人的服装和旅游纪念品都与这种蓝色调和谐地融为了一体。
舍夫沙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71年,当时一位名字很长的阿拉伯人——埃米尔·穆萨·阿里·本·穆萨·本·拉希德·阿拉米选中了此处的山坡(现址),并主持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和能抵御外部进攻的防御城墙,以此抵抗葡萄牙人的。
当1492年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之后,不少和摩尔人(指中世纪时期生活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穆斯林)被出境,难民们陆续来到了摩洛哥,其中一部分人则投奔到了舍夫沙万谋,而当时的舍夫沙万因为刚刚建城不久,人口基数小,所以当地人对难民报以包容的态度,城门大开,夹道相迎。从某种意义上说,舍夫沙万应该算是一个由犹太难民和原住民共同建立起来的小城。
直到如今,舍夫沙万依然生活着许多犹太裔,他们就像几百年前刚刚来到此地的先祖一样,依然保持着的传统习俗——刷成蓝色的墙壁和房子据说就是与的教有关。现在,这种教行为已经与旅游推广密不可分,因为并定期给街道和房子涂刷新蓝漆,可以持续强化舍夫沙万小城的特色和魅力,带来更多的国际游客。
在17世纪初的时候,当地人不知因何坚定地认为“舍夫沙万是个神圣的地方,所有外邦人和异都是来此其他教文化的,那是对这座城市的”,于是,从那时起,舍夫沙万人开始严厉外人的来访,即使是来此经商者也会被拒之门外,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将近300年!
虽然摩洛哥紧挨着西班牙、葡萄牙和直布罗陀海峡,是个标准的“国际大门”但在这将近三百年时间里竟然没有外国人成功进入舍夫沙万!直到20世纪初,也就是距今100年前,才终于有三位欧洲人成功“混入”了舍夫沙万。
20世纪第一位进入舍夫沙万的外国人,是著名的法国籍非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查尔斯·尤金·福柯,他身着当地人的长袍于1883年混进了舍夫沙万,但只在城里待了一个小时就被当地人发下,并轰了出去;第二位进入舍夫沙万小城的是伦敦时报记者沃尔特哈里斯,他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穿越摩洛哥,一上游山玩水,好不潇洒。没想到,在舍夫沙万却碰了钉子,最后不得不打着“摩尔商人”的旗号潜入小城,并在城里伪装成了流浪汉待了几天。相对于第三位外国人,前两位的结局都算好的了。
第三个进入舍夫沙万的外国人可以说是最不幸的一个。他是一位美国的传教士,名叫威廉萨默斯(William Summers),他在1892年游历摩洛哥时,没有当地人的劝说,硬闯舍夫沙万,结果刚一进城就被当地群众乱棒了!
这种“排外”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1912年11月——法国与西班牙签署了《马德里协议》(原摩洛哥为法国殖民地,后摩洛哥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划为西班牙地),西班牙军队正式进驻舍夫沙万,当地人势单力孤,无法对抗大规模的军事入驻,于是向敞开了大门。
如你所知,无论是中国游客还是外国游客,人人都喜欢购物,即便是在舍夫沙万小城,大家同样会对边小摊感兴趣。在古城区里,你随处都可看到各种旅游纪念品和鲜艳色彩和图案的地毯、服装。
在舍夫沙万逛街,我的最大感受是城市干净,尤其是老城的街道,更是出奇的洁净,这和摩洛哥其他城市大相径庭(据说,舍夫沙万去年还获得了一个“全国卫生”)。
此外,舍夫沙万还被人称为摩洛哥的“之都”——在小城周边的山上有不少种植园。如果你在老城狭窄的蓝色街道上来回溜达,一定会遇到卖纪念品或卖蛋糕的小摊贩纠缠着你,并低声跟你说“ga-shiish”希望你能试试他的“货”)!舍夫沙万总是这么有趣,每次来都会带给我一些新鲜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