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经济学家茅于轼:中国小银行还不够多

※发布时间:2021-4-15 12:37:5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新京报:说到人民币,今年上半年有人说你发大面额的钞票,比如500元的?为什么会提到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光是减少印钞方面的损失,也是减少我们携带钞票的损失。我们比较一下美元、英镑等,所有国家的货币中我们最大面额钞票的面额是最小的,这不合理。

  现在通货膨胀加剧的情况下,更有必要用大面额的钞票。至于说大面额钞票会加剧通胀,这是很幼稚的说法,钞票与通胀,不是跟钞票的面额,或者张数有关系的,是货币的总发行量。你老发10块钱的,发多了也不得了。

  谭凯的妻子

  茅于轼:市场制度是最成功的,但它远不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它会引发经济周期,有盛有衰,特别是它本身会制造收入的不平。因为在市场中钱可以生钱,有钱的人越来越富。市场制造了财富积累的正反馈,也就是常说的马太效应。

  整个金融业就是拿钱去赚钱。因此钱越多的人得益越大,穷人没有多少钱,因此得益很少。所以华尔街扩大了差距。我们能不能不要金融业?不能。它所赚的钱是它自己创造的,并非剥削得来的。如果把大家储蓄的钱都调动到市场上最需要用钱的人手中,钱改善了它的用途,财富就创造出来了。反之把钱借给了亏损的企业,最后变成坏账,就是财富的消灭,是金融业的失职。这是一个坏的金融业。比如我国的金融业常常把钱借给了亏损的项目,急需用钱的中小民企却借不到钱。金融业也失去了赚钱的机会,遭受亏损和坏账。

  占领华尔街运动说明许多政策需要调整。但是金融业不会消失,差距的问题必须找到更好的办法使其缓解。

  A:我最近要去印度,还要去日本考察。但说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我想去的地方之一是地中海沿岸,法国、希腊这些国家。看欧债危机?不,看风景。

  A:日本的人口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我们总量超过日本一点,但人均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没有什么好惊奇的。关系重大的是人均,当然我们的人均也不错,至少在全球的中间了,进步非常大,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但问题是分配不平均,这个问题比较大,需要重视起来。

  在采访茅于轼之前,就听同事说茅于轼是很温和,很好说话的一个人,在和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聊完之后,才发现在深刻的发言背后,他其实是一位温和的。

  茅于轼近年受到关注,除了其最早开展的吕梁地区小额信贷实验外,还有很多来自其敢于质疑和直言的。

  茅于轼的直言并不因为什么写进了规划纲要而改变,也不会因一次遇挫而改变。最近茅于轼质疑的是一项写进法律条文中的:高于基准利率4倍的贷款不受法律。

  在1991年颁布的《最高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超过基准利率4倍的贷款将不予。茅于轼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认为,这完全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为什么4倍以下是好的,超过4倍就变坏?”茅于轼认为,这一界定没有道理,利率的形成应该由市场确定。

  虽然在一些学术问题上,茅于轼己见,常有惊人之语,但与茅于轼接触过的人都会发现,他本人性情温和。

  早年的茅于轼曾是铁道局的技术员、工程师,后因社会动荡,历经12年风雨飘摇,直至50岁时才得以转而研究经济学。

  他市场,在为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一书写书评时,他写道“我研究经济学三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最使我惊奇的是,我越来越感到市场的有效性……甚至可以说,整个经济学就是反复论证市场的有效性,或者从来说,它否定了许多自认为聪明的对经济活动的人为,特别是计划经济的设想。”

  如今已年逾八旬的茅于轼在讲述问题时仍思清晰,待人亦十分平和。和一般的受访者不同,记者和他约时间,他会考虑到对方的情况,并不仅仅以自己的时间为准。

  在思考一些经济问题之外,茅于轼也有自己生活上的一些想法。他说他自己想去的地方是地中海沿岸,不是去观察纷纷扰扰的欧洲危机,只是去看看风景。(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