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站不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第七章 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经济区域的三大构成要素: 经济中心 经济腹地 经济网络 经济区域同其他区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具有自身特定的三大构成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经济区域,这三大要素都是缺一不可的。 左图是地表空间某一块区域的简图,西部是山地,东部是海洋,南、北和中部是城市、居民点和广阔的耕地。尽管山地和海洋都得到开发利用,山地经营林茶,海洋经营渔业,但是,这些林茶水产必须到中部的城市和居民点进行交换,从而构成了一种生产、交换、消费的地域网络。 西部的山地和东部的海洋只能作为自然区域,或作为某种专业性的生产区域或作业区域,而不可能作为经济区域。这是因为它们不具备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这三大基本构成要素,不能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地域条件。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它只能包括在具有三大构成要素的大区域之中。 第二节 经济中心 (Economic Center) 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三大构成要素的核心,经济中心的形成,是区域由一般的自然区或行政区发展为经济区域的重要标志。 城市的出现 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运动的结构。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经济中心仍然是以交换中心和集散中心为主体,生产方面的中心作用还是比较弱小。 工业以后,几乎所有的工业都聚集于城市,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越来越成熟。 同学讨论 为什么区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指向于城市? 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 聚集经济效益,是生产要素的地域集中和交换行为的空间重叠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①从生产角度分析,生产要素的地域集中主要是具有点状布局特点和可流动性的工业生产,它们在地理上的集中造成了工业生产的最有利的分工和协作,使归属于各别工厂的生产要素成为众多工厂的共同资源,从而可以节约投资费用,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要素的集中所造成的外部在企业内部产生了效益,是城市聚集效益在生产方面的表现。 ②就商品交换来讲,城市集中的大量居民和工厂,产生了在同一空间重叠的市场。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容量不断增加,多样商品和多样对象的交换行为的空间重叠所产生的多方位效益,是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在交换方面的表现。 生产效益和交换效益又在城市双向辐射,双向推进,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就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地域集中和交换行为的空间重叠同时又聚集人才、聚集技术,公共事业将得到不断发展。由此而产生了多元效益的辐射,并多方面地提高城市的聚集效益。 英国经济学家巴顿(K·J·Button)将此称之为“地理集中的经济学” 英国学者巴顿(Button,1976)将“市场网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向城市集中,小城市向中等城市集中、再向大城市集中,形成区域城市化格局。 资料来源: Button K.J.,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The MacMilan Press Ltd,London,1976. 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三个空间特征 其一,分布的层次性 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城市的聚集能力不同,城市的经济吸引或辐射力也就不同,从而形成多等级、多层次的经济中心。 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三个空间特征 其二,职能的选择性。 它是有选择性的,也就是说,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城市,但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经济中心。 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三个空间特征 其三,空间经济活动的中。 区域经济中心并不是区域的地理几何中心,而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 全国城镇空间布局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结合城镇空间发展现状、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对外格局、区域协调政策,采用“多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 “多中心”分别指代什么?下图中标示的城镇群分别是什么? 全国城镇空间布局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多中心”是指三个大都市连绵区和十三个城镇群。 三大都市连绵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十三个城镇群:辽中南、四川盆地(成渝)、山东半岛、江汉平原(武汉)、中原地区(郑州)、关中(西安)、湘中地区(长株潭)、-西宁、闽东南(海峡西岸)、北部湾(南宁)、乌鲁木齐、滇中(昆明)、哈长 十三个城镇群 十三个城镇群 全国城镇空间布局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培育具有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意义的五个核心地区和三个门户城市,构建加强区域协作的沿海城镇带和六条城镇发展轴,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网络状、型的城镇空间结构。 全国城镇空间布局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五个核心地区—— 以为中心的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 以广州和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 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镇群 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镇群。 全国城镇空间布局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三个门户城市:(东北)、乌鲁木齐(西北)、昆明(西南) 是国家提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能力,建设陆对外通道的重要支点。 沿海城镇带:沿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城镇发展地区 推进东部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的重点区域。 沿海城镇带:沿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城镇大张伟经纪人刘迎发展地区 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三个大都市连绵区;和辽中南、山东半岛、闽东南、北部湾四个城镇群 全国城镇空间布局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六条城镇发展轴: 南北向的京广发展轴(含京九线)、京-呼-包-银-兰(包括西宁)-成-昆-北部湾发展轴、哈大发展轴; 东西向的长江发展轴、陇海-兰新发展轴、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发展轴。 第三节 经济腹地 (Economic Hinterland) 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三大构成要素的基础。没有经济腹地,就不会有经济中心,也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存在。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腹地是一种相对的地域概念。 其一,相对于更大的地域整体,是指处于这个地域整体之内纵深部位的地区。 例如,“安徽是华东的腹地”,“中原是中国的腹地”。 其二,相对于物流的某个集散点来说,它是指这个集散点的影响或服务范围,如“港口腹地”。 腹地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它的地域范围有两个不同的类型:一是作为整体地域的部分,二是作为某地域的整体。 经济腹地是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同经济区域的周边范围相一致,因而它是属于后一种类型的地域整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腹地是经济运动地域格局的“底盘” (Chessboard)。 腹地作为一种依托,如同棋子运动所依循的“底盘”。 这个“底盘”并不仅仅给定了一个空间范围,更重要的是给定了各类棋子所依循的运动规模及其处于经常变化的运动条件。 经济腹地的含义-----载负着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运动,而且这些经济运动又具有共同运动指向、共同经济中心的地域范围。 经济腹地和经济区域相比较,两者的空间范围虽大体一致,但两者的结构大不相同: 腹地是不包括经济中心的区域,而经济区域是包括经济中心的区域。 经济腹地具有三个极其重要的经济特征: 经济运动的多元性 多元运动的相关性 由经济运动的规律及影响所形成的层次性。 一、多元的经济运动 多元的经济运动是经济腹地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域经济运动的基础。经济腹地多种多样的经济运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一)多种生产要素的运动 如劳动力的运动,资金的运动和科学技术的运动,这类要素不仅涉及面最广,而且奠定了各类经济运动的基础。 (二)多种生产部门的经济运动 如工业部门的运动、农业部门的运动、交通运输和商业、服务业的运动,这类运动构成了经济腹地的产业实体,而且在生产要素运动的基础上,将经常地衍生出新的产业部门。 (三)多种经济形式的运动 如私有经济的运动,联合经济的运动和国有经济的运动等等。 二、多元运动的相关性 表示经济腹地的生产要素、生产部门和经济形式在发展运动过程中相互关联的特征。 三、经济腹地层次性问题 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多层次的空间特征,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由于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聚集能力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等级的、多层次的经济中心。 经济腹地也就具有多等级、多层次的特征。 以上经济腹地的这些特征还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评价经济腹地的宽广,并不只能看地理面积的大小,更重要的是看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动的规模。 由此可以认为,“宽广”对经济腹地来说,已经不是两维空间的平面概念,而是一个以经济要素为主的多元素的立体概念。 有些地区的地域范围很广大,但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下,这样的地区作为经济腹地来说,很难称之为“腹地宽广”。 不发达地区的城市稀稀疏疏,规模很小,经济聚集力和经济辐射能力很薄弱; 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城市密度高,城市的经济力量也很强大。 就城市的平均地理服务面来讲,不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要广阔得多。但就经济腹地来讲,却是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广阔得多。 长三角与新疆的对比 只有9.96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上海、杭洲、南京、无锡、常洲、南通、湖州、绍兴、苏州、嘉兴、宁波、扬州、台州、泰州、舟山、镇江等10多座中心城市。 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只有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哈密、喀什、石河子、奎屯、伊宁、库尔勒等8座一般性的中心城市。 长三角与新疆的对比 面积很小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比面积很大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腹地的宽广程度要大得多. 这种意义的宽广程度,我们可以称之为经济腹地的丰度。 第四节 经济网络 (Economic Network) 经济网络是一种非常宽广的概念,它不仅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而且还表示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至少具有三层逐步深进的含义: 一、 经济联系的渠道 这种渠道的物质构成是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沟通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渠道,必须依托于这些网络系统。如果没有这些网络,经济区域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作为区域的基本构成要素,交通通讯网络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考察区域经济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两点重要的现象: 第一,经济区域的最初形成,主要是靠交通运输渠道来开拓的; 第二,经济区域的发展,也主要是靠交通运输的改善和交通网络的拓展。经济区域空间范围的扩大,首先是取决于交通线的延伸;而经济区域经济强度的增强,也首先是取决于交通通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公交通密织网络?河南经济换挡提速 ??? 近年来,河南省把加快公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来抓,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更加着重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统计资料显示,“十五”计划期间,河南省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97.3亿元,公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公通车总里程达到24.2万公里,高速公通车总里程达到4860公里,农村公通车总里程达到21.8万公里,三项指标均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全省18个省辖市和95%的县城已全部实现高速公连接;在我国部地区,河南省还率先实现了行政建制村村村通油或水泥。密织的公交通网,使河南经济换挡提速,经济快速发展,公交通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005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587.4亿元,成为全国31个省市区中第五个超过万亿的省份;2009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9367.28亿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五。??????? ??? 案例:公交通密织网络?河南经济换挡提速 ??? ?? ——高速公构筑中原大交通框架。从1991年的郑州—开封河南第一条高速公建设开始,河南高速公建设拉开了序幕,截至2009年,河南省高速公通车总里程4860公里,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17个省辖市形成了高速公的十字交叉,全省109个县(市)中有99个通达高速公,通达率92%,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一个半小时中原城市群经济圈和3小时可达全省任何一个省辖市,6小时可达周边6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的高速公网络。 ——干线公与高速公相辅相成、相映生辉。2009年,河南省干线亿元,干线公里,二级以上干线%以上。干线公等级结构进一步优化,干线公与高速公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案例:公交通密织网络?河南经济换挡提速 ??? ??? ——县乡公遍布城乡区域。2009年,河南省公建设计划投资70亿元,其中40亿元用于稳步推进农村公发展,逐步实现了“乡乡联”、“县县通”。截至目前,河南省农村公总里程21.8万公里,并在部地区率先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 ?? ? 公交通为河南经济发展换挡提速,强势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构筑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居第五,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个沿海省份,与经济大省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 ——极大地促进了综合运输能力的提高。目前,河南公网已经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公综合运输能力提高。资料显示:2009年河南省公货物运输量15.13亿吨,公货物周转量3927.08亿吨公里;公旅客运量13.63亿人,公旅客周转量914.8亿人公里。 ??? ——加快了现代物流业的聚集发展。便捷的公交通促进了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以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港初具规模,现代物流业逐步成为河南经济的支柱产业及新的经济增长点。 案例:公交通密织网络?河南经济换挡提速 二、经济联系的系统 第二层含义,是经济网络表示经济联系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基本构成是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之间有序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交往。 经济网络作为经济联系的系统的含义具有三个特征: 客观性------即这种系统是自发的、多向的,是区域经济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产物; 有序性------经济运动的空间展现并不混乱,并在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之间形成有序的经济运动. 依托性------它的形成和发展依托于交通、通讯和人际网络。 “系统”虽然是依托于“渠道”,但有“渠道”并不能形成“系统”。现实经济生活中到处可见,有些城市之间或城市与地区之间尽管有交通和通讯网络相沟通,但二者的经济运动并不能构成一个有序的系统,因为它们并不属于同一经济区域。 三、经济联系的组织 第三层含义,也就是最高层含义,是经济网络表示经济联系的组织。这种组织的基本构成是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之间所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的贯通和技术的推移等。 经济联系的“组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时,经济网络的一种形态,它也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其一是作用的能动性。这种组织是人们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是人们在对区域经济运动规律逐步认识的基础上,为了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意识的作用。 其二是内容的丰富性。从生产到流通、从产品到扩散、从协作到技术的渗透和推移,以及资金、劳力等各个方面,都无不有这样“组织”。 其三是联系的平等性。通过“组织”而联系的各方完全是平等互利、自愿自觉的。 渠道、系统和组织反映了经济网络的全部含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 第一,把经济网络分解为三种含义,是出于分析问题的需要,但在区域经济的实际运行时,这三种含义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者的体现程序有较大的差别,但这不能否认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渠道、系统和组织反映了经济网络的全部含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 第二,经济网络是错综复杂的,不仅是三种含义构成了相当的复杂程度,而且每一种含义又有它的复杂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强化区域经济网络,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而且还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地改善这些方式和手段,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运行。 六条城镇发展轴 南北向 1.京广发展轴(含京九线) 连接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两大都市连绵区;郑州、武汉、长株潭三个城镇群 涿州、高碑店、、定州、、邢台、沙河、、安阳、鹤壁、卫辉、新乡、郑州、新郑、长葛、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广水、孝感、武汉、咸宁、岳阳、湘潭、长沙、株州、衡阳、耒阳、郴州、韶关、花都 六条城镇发展轴 南北向 2.京-呼-包-银-兰(包括西宁)-成-昆-北部湾发展轴 连接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西宁、四川盆地(成渝)、滇中(昆明)、北部湾 、大同、呼和浩特、包头、临河、乌海、银川、青铜峡、吴忠、西宁、、天水、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西昌、、昆明、南宁、北海、钦州、湛江 六条城镇发展轴 南北向 3.哈大发展轴 连接辽中南和哈长两大城镇群 、绥化、 、、 铁岭、沈阳、 、辽阳、 、、 营口、、 盘锦、大连 六条城镇发展轴 东西向 1.长江发展轴 连接长江三角洲 大都市连绵区和 江汉平原(武汉)城镇群、四川盆地(成渝)城镇群 渡口、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万州、宜昌、宜都、荆州、石首、岳阳、武汉、黄岗、鄂州、黄石、、安庆、铜陵、芜湖、马、南京、镇江、常熟、 扬中、江阴、南通、上海等27 个城市 六条城镇发展轴 东西向 2.陇海-兰新发展轴 连接山东半岛城 镇群、中原地区 (郑州)城镇群、关中(西安)城镇群、城镇群、乌鲁木齐城镇群 连云港、新沂、邳州、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灵宝、渭南、西安、咸阳、宝鸡、天水、、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哈密、乌鲁木齐、昌吉、奎屯、石河子等26座城市。 六条城镇发展轴 东西向 3.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发展轴 长江三角洲大都 市连绵区、湘中 (长株潭)、滇中(昆明)两个城镇群 上海、苏州、景德镇、鹰潭、南昌、宜春、长沙、株洲、湘潭、贵阳、六盘水、安顺、昆明 只有9.96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上海、杭洲、南京、无锡、常洲、南通、湖州、绍兴、苏州、嘉兴、宁波、扬州、台州、泰州、舟山、镇江等10多座中心城市。 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只有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哈密、喀什、石河子、奎屯、伊宁、库尔勒等8座一般性的中心城市。 * * 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对于经济区域的不可缺一性,是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反映了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即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地域依托,即使是最小的经济区域,或者是自发阶段的经济区,都必须具备使人能够展开一定的经济活动的地域条件。 居民点4 居民点3 居民点5 道 居民点2 城市 居民点1 河 流 海 洋 人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再生产运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一种面上的地域展现,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就是这种面上展现的不可缺少的地域条件。 第一阶段: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 ——村庄的出现 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最初,因谋生不易而过着成群结队的、不定的生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有了很大进步。首先,打猎的发展导致了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其次,在采集野生果实和植物根的基础上,慢慢开始种植植物,原始农业随之出现。 后来,人们利用驯养了的牲畜来耕田和金属工具的开始使用,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巩固的基础,人类定居下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愈来愈迫切,愈来愈明显。 许多萌芽状态的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乡村。并且,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陆续涌现许多新的村庄。 第二阶段: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市集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分离。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各自都有若干产品剩余,因此,就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间开始进行商品交换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交换从偶然性逐渐变为经常性了。 交换一具有经常性,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这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 第三阶段: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城市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起来,成为许多人的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城市是以空间与利用为基础,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和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乌鲁 木齐 京津冀 西宁 关中 地区 中原 地区 成渝 武汉 长株潭 滇中 北部湾 珠三角 闽东南 长三角 山东 半岛 辽中南 哈长 三个大都市连绵区 他们是国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龙头,也是引导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地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