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英把各自支持的法国首脑吉罗和戴高乐硬拉到一起。从左到右:吉罗、罗斯福、戴高乐与丘吉尔。
卡萨布兰卡,位于大西洋之滨,是北非国家摩洛哥的天然良港,经常是大西洋上海浪,港内却波澜不惊。凭借优越的地理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卡萨布兰卡如今已成为年吞吐量2000多万吨的非洲第二大商港,同时也是摩洛哥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当然,卡萨布兰卡得以闻名于世,绝不仅仅是因为其经济地位,而是得益于其天堂般的景色、悠久的历史以及谍战与浪漫之都的美称。
卡萨布兰卡之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白色”。至今,城内建筑仍一直延续着这种“白”的风格。从大西洋上眺望卡萨布兰卡,人的思绪在这种蓝白之间心驰神往,仿佛在聆听着这座优雅的“白色之城”述说其尘封的历史:罗马帝国和阿拉伯人曾先后过这里。16世纪,葡萄牙人到来,把当地柏柏尔人的村落夷平,开始了当地漫长的殖民史。1755年,葡萄牙人撤退,阿拉伯人于1770年开始重建新城。18世纪末,西班牙人得到这个港口的贸易,称之为卡萨布兰卡。1907年,法国殖民者占领了这块战略要地,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经营,将其发展成法国在非洲的中心。
世界末日最新消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占领此城的法国维希向德军投降。特殊的、军事地位,使卡萨布兰卡成为轴心国占领区人民投向同盟国地区的重要中转站,同时也成了同盟国和谍战的重要据点。1942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依托的正是这个时代背景,并成为让整整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谍战与爱情的经典之作。该片一举斩获第16届奥斯卡三项大,也使卡萨布兰卡这座“白色之城”从此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标志。1943年初盟军在此地召开的卡萨布兰卡会议再次将该城载入史册。当年1月14日至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法国运动戴高乐以及法国吉罗将军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决定美英法盟军当年将进攻“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攻占西西里岛,意大利投降。
如今,卡萨布兰卡的谍战不再,二战首脑峰会也成为历史。在1956年法军撤退后,摩洛哥也将该城改名为达尔贝达。然而,世界的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卡萨布兰卡——这个具有阿拉伯、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混合味道的名字。在略带海咸的空气中,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卡萨布兰卡会议后罗斯福那掷地有声的宣言:同盟国将把反对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