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委托管理破局之道

※发布时间:2018-4-21 20:49:1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指出:预计2017年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81万亿元,年均增长15.83%;2017年国内旅游市场为50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69.12%,年均增长11.08%,过去五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都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增长势头持续而强健。目前,我国现有景区景点共计30000多个(其中景区10340个:5249个、43034个),据业内不完全统计,其中大部分景区是不赚钱的,强劲宏观需求下的微观旅游景区经营居然如此困难,这说明了什么?一直承担游客出游核心吸引物的景区出了大问题,得了大病,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各大旅游企业看到了中国景区运营管理的困境,嗅到了景区委托管理巨大的商业空间,根据自身优势,纷纷推出景区委托管理业务,典型如咨询类旅游企业如景域、巅峰等专门成立自己的旅发和旅投类公司,从事景区委托管理业务,提供景区规范管理服务;渠道类同程、中青旅等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提供以渠道开发为主的景区服务;宋城、方特等旅游产业集团,利用多年积累的产品和开发优势,提供轻资产品牌输出服务......试图通过自己的优势业务和行业积累,为中国景区发展提出自己的药方和解决之道。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各企业却发现景区委托管理业务的开展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凭借多年积累的旅游专业认知和多方打磨的管理经验,并不足以为景区提供切实可行、直接高效的治病良方,这也使得众多公司在景区委托管理业务经营上捉襟见肘,甚至有业内专业人士提出“景区委托管理就是一个伪命题”的论点。

  其实委托管理在商业世界并不是一个新模式,在酒店行业,委托管理业务已经相当成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酒店委托管理单位,他们为其他酒店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和高效化的管理体系。与酒店行业相比,景区的委托管理缘何开展如此困难,主要原因有:

  全国景区30000家,但景区之间差异实在太大,每个景区都是特殊的个体,一套标准化管理体系很难一以贯之。一是景区类型多,有山岳型、古镇型、主题乐园型、水乐园型、度假公园型等等,随着“旅游+”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景区将呈现更多业态和形态,各业态之间的融合更紧密,每种业态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管理方式,这为景区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巨大的难题。二是景区分布广,我国地域辽阔,景区零散分布,各地的人文情况、市场情况、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情况等差异巨大,这大大增加了景区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管理半径,提高了沟通成本。

  旅游资源作为特许资源,长期以来控制在各地和国有平台公司手上,这些景区大多经营困难,拥有巨大的委托管理需求。随着国企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一些地方国有平台也在尝试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寻求更高效的景区委托管理经营方式,但在托管单位实际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个别单位领导会于追求短期利益,却忽略了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笔者曾听说某家知名单位在进行景区委托管理业务时,业主方一味要求做多游客量,做大营收,却不给托管方匹配基本的景区产品定价权、营销团队的管理权和营销经费的使用权,拒不配合托管方举办的各项活动,反而一直要求托管方负责各种接待,编制各种报告和报表,对于托管方来说,掣肘颇多。

  我国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和多业态管理大约是近十年才开始的。十年前,我国也有较多的景区开发项目,大部分是单位单业态开发运营,虽然也培养了一批资深的景区开发运营专家,但这批人才基本在体制内,不在人才市场上流通。近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旅游景区投资规模迅速扩大,金融企业和地产企业等纷纷涉足旅游景区,同时景区业态越来越新颖,产业融合加剧,开发和运营模式越来越复杂,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也越来越大。巨大的人才需求和有限的市场供给,造成文旅人才,特别是有开发运营经验的综合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这客观上也造成了景区托管团队素质的良莠不齐。

  众所周知,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带有浓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具有一次性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即使在落地运营阶段,也需要逐步完善产品、建设品牌和拓展渠道,才能建设健康的景区,逐步持续地提升景区营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快,资金活跃,资本逐利性强,没有耐心等待旅游项目按照规律进行经营开发,获取经营收益;领导面临政绩考核目标,热衷“短平快”的项目,往往要求旅游景区一年要见效,三年要翻番等等。资金和政绩的短期性,旅游景区操盘人员采用非常规手段,进行反规律操作,同时,频繁否定和更换经营管理团队,这些也都对景区造成了莫大的。

  旅游景区就像一个生命综合体,跟人一样有,所有器官都健康,人才能正常持久的生活。目前,大部分企业委托管理业务开展不理想,很大部分原因是“托管企业开的药,治不了景区的病”。我国经营不善的景区大都不止一种病,往往都是心脏、肝脏、胃和肺等都坏了,只有躯壳在苦苦支撑,而托管方提供的都是单一优势的服务,要么做渠道,要么做规划,要么做管理,即使是治好了心脏、肝脏和脾胃中的一种或两种,景区仍然处于不健康状态,也谈不上提质增效了。

  纵使困扰景区委托管理业务发展有诸多因素,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制体制日渐市场化,投资日趋成熟,人才供给不断加速,理论研究愈发实际。从技术角度,如何为景区提供科学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是每个托管企业的重中之重以及急需塑造的能力。前文提到,旅游景区是一个综合被赋能体,即旅游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力、每个阶段的能力都可以而且必须给景区赋能,实现其最大化,所以笔者认为,只有旅游全产业链的能力,才能治景区的病。

  很多旅游从业者常说要用全产业链的思维去思考和运营项目,而在景区具体运营管理上,提到营收就拼命做渠道,提到品牌就拼命打广告,提到管理就不断编撰制度,提到服务就不停开会整治,完全忽视产品与营收的内在逻辑,忽视围绕产品的消费要素的业态循环,忽视品牌的同理心和创新型等。旅游全产业链让我们始终从市场出发,结合资源,做充分的定位分析和运营规划,明确产品线和品牌线,制定完整的运营策略和实施方案,潜意识似地用系统、全面的思维理解和分析景区。旅游全产业链能力表现为一种从旅游底层逻辑去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并用顶层设计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景区放在系统中思考,真正发现景区的“病”。

  很多企业表明自己拥有很强的规划能力,或是拥有很强的景区管理能力,又或是很强的渠道拓展能力,在旅游景区这样一个内部要素联系如此紧密的综合产品中,单项能力往往不是真正的能力。没有产品和运营思维的景区规划者,往往构筑空中楼阁,难以落地;没有产品思维和品牌思维的景区运营者,往往固步自封,难以突破;没有景区产品思维和运营思维的渠道拓展者,渠道拓展盲目而低效。旅游景区各要素和运营各方面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即使是单项能力方面,全产业链中的规划能力才是真正的规划能力,全产业链中的景区管理能力才是真正的管理能力,全产业链中的渠道能力才是真正的渠道能力等,全产业链各项能力的真正塑造为景区“治病”提供了可能。

  旅游景区作为综合被赋能体,必须实现产品、渠道、品牌、文创、运营以及资金等全面综合赋能,才能根治景区。景域集团是我国领先的旅游全产业链O2O一站式生态圈企业,位于中国旅游集团前十强,十多年旅业的坚守,以及全产业链能力的辛苦锻造,从旅游IP产品研发、驴妈妈渠道输客、景区品牌塑造、景区管理、文创开发以及资金支持等领域,为我国景区委托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景域目的地运营集团,创新性的将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有效剥离,用金融+产业+控股运营的新模式,为更多景区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可知,于景区而言,旅游全产业链能力不是多项单个能力的汇总,而是整体呈现为解决景区发展的唯一能力,景区委托管理也并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需要旅游全产业链能力去根治。